首页 生活常识

斯人是啥意思(“斯人”与“是人”谁对?)

100人浏览   2024-11-09 09:47:11
“斯”与“是”只有一个正确,另一个是篡改。

孟子写了一篇《告子》,主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中有一句话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如今被教材改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那么到底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人也”?今天我们就把这个问题彻底研究清楚!

先来看“斯”与“是”这两个字,它们的写法相差甚远,孟子不可能写出两个不同的字来,所以绝对不可能有两个字都存在的情况,因此一定有一个是假的

那么哪一个是假的呢?

如今很多人拿出了各种不同版本的“是”人写法,几乎从宋代到清代都有。

各种不同版本的“是”人,不一而足,甚至连日本的版本也是“是”人。

那么是不是“是”人就是孟子写这篇内容的本义呢?

要解决这个问题,先看看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谁的身上

孟子在说出这句话之前,举了几个人的例子,分别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孙叔敖、百里奚。

这几个人都来自底层做卑贱劳动的奴役,舜是农民,傅说是泥水匠,胶鬲是盐鱼贩子,管夷吾是囚犯,孙叔敖是海边隐士,百里奚是奴隶,没有一个是达官贵人。

孟子为什么要举这些人作为例子?因为他要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而这些历史上有名的人,都来自忧患的底层之人。

那么这些人在当时被称为什么人呢?他们叫做厮人,从事粗活杂事的奴役

“厮”是后面创造的字,而孟子生活的时代没有“厮”这个写法,只有“斯”,所以,“斯人”就是“厮人”的意思。

通假字的问题并不是孟子的问题,因为当时本来就没有这么多字,而且当时秦还没统一六国,汉字还没完全成形,因此后面的“曾益其所不能”中的“曾”也是通假字,“曾”通“增”。

孟子前面举了这些人的例子,必然要给这些人一个定义,这些人的共同点就是“斯人”。

孟子对此是客观陈述,并没有蔑称他们。因为孟子曾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他将民众看得更重,所以不可能蔑称他们。

接下来说的“天将降大任于”谁的身上呢?有人说“是人”啊,就是这些人啊!

那么请问“是人”是什么人呢?这些人是什么人呢?举例之后不归纳概括吗?

显然孟子在这里做了归纳概括,这些人叫做“斯人”。这里的“斯人”是一个名词,指从事粗活杂事卑贱劳动的人,而不是指这些人

现在回到“是人”是怎么来的问题上了。

从原文的含义来说,“斯人”才是孟子的本义,因此“是人”肯定是篡改过的。

那么是谁篡改过的?又是什么时候篡改过的呢?

目前认为“是人”的人拿出来的证据都是纸质版的内容,也就是这些都是印刷的产物,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相关出土的书简。

因此足以推出篡改的时间,最早早于纸的发明,最晚早于印刷术的发明

纸从西汉时就有了,东汉的蔡伦改进了纸的制造工艺,降低了成本。

印刷术在唐朝时就有了,那时候是雕版印刷。

因此篡改的人最早可能早于西汉,最晚也不会迟于唐朝。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要将“斯人”改为“是人”?原因在于篡改之人是当时统治阶级的反动文人。

孟子所举的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来自底层,最终成就了大业,这不就是给生活在底层的人树立了一个“卑贱者也能成大业”的形象吗?

这不就是在变相鼓励底层的劳苦大众造反吗?因为跟他们一样从事卑贱劳动的人都成就了大业。

这当然是统治阶级和反动文人不想看到的,而底层的劳动人民文化程度低,他们不懂孟子的深意。

于是反动文人给这些底层劳动者解释说这是孟子对他们的蔑称,而这些底层劳动者中就包括刻版的人。

于是刻版的人夹带私货,将“斯人”改成“是人”,这正合了反动文人的心意。

“天将降大任于”这些指代不明的人,也不能“天将降大任于”从事底层卑贱劳动的人。

因此篡改孟子的本义也就在情理之中,所以最终将“斯”人改为了“是”人。

今天大多数人在读书时看到的“斯”是考证后修改为孟子本义的版本,深究过孟子原义之后勘正的,然而今天又被一群人再次篡改了回去。

篡改回去的人还以所谓的“曼德拉效应”来嘲讽大众的愚蠢。

这种操作是在毒教材被大多数人强烈抵制之后的另一个微举动,毒教材变成了从图毒到文毒。

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改动被默许之后,以后它们就会对其他更重要的内容进行改动,逐渐颠覆我们的传统文化,最终颠覆我们的认知。

今天那些鼓吹没有阴谋论的人,实际上他们早已经背叛了,鼓吹没有阴谋论,不过是为了掩饰自己不被发现而已。

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但是不要把它让给你所讨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