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脚下,薄雾如纱。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边的稻田里,农户正忙着除草。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由于海拔较高,当地水稻生产曾面临障碍。近年来,在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下,大理州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实现了水稻单产水平的稳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绿色、高质、高效的产业转型之路。
近几年,大理州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60多万亩,通过科技支撑,全州亩产维持在500公斤以上,高于全省和全国水稻平均单产水平。洱海流域作为大理州核心水稻产区,该区域逐步由传统高肥水模式,转向绿色生态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良种破解生产瓶颈
“近些年,我们的水稻生产经常会受到天气影响,常常遇上低温冷害,持续阴雨天气。”51岁的杨德兴是大理州大理市大理镇龙龛村的农户,今年种了80多亩水稻,已于6月上旬完成了插秧,“今年还是选用了‘凤19-46’和‘凤稻31号’这两个水稻品种,其中‘凤19-46’去年在我的地块里最高亩产达到了900多公斤。它的生长期较短,适应性好,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也稳定。”
杨德兴成功种出高产水稻,是他精心种植、耐心管理的成果,然而,这也离不开农业科研人员在品种选育推广上的努力。针对高海拔水稻产区3~4月“倒春寒”和8月低温的“两头低温”问题,大理州农业科技工作者先后选育推广了一批优良新品种,使大理州水稻单产水平不断创新高。
在今年水稻播种前期,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提醒种植户选择高产、优质、抗病且适宜本区域的审定品种。“海拔1850米以上推荐凤稻系列品种;海拔1400~1850米的推荐‘楚粳54号’‘滇禾优615’‘云粳37号’等品种;海拔1400米以下的推荐‘滇屯506’‘云两优9801’等优良品种。”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李江告诉记者。
“2024年在海拔2200米的鹤庆县辛屯镇三合村委会,示范种植了‘凤稻30号’和‘凤稻31号’共200亩,平均亩产达724.99公斤,较非示范区亩增产72.5公斤。”李江介绍,自主选育的凤稻系列和引进的云粳系列、楚粳系列等高产水稻品种的大面积推广,不断推动全州水稻单产水平迈上新台阶。
良法促进增产增效
良种需有良法配。近年来,大理州在洱海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双重挑战下,探索出一套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成功实现了粮食增产、环境减排与农民增收的平衡。
“有机、绿色生态种植模式,为我们的水稻增产提供了助力。”杨德兴说,绿色生态种植不仅是少用化肥,而是用微生物肥料替代部分化肥,再通过智慧农业系统精准控制施肥量。“我们的肥料由当地统一采购,其中40%是补贴的,由政府免费提供,剩余的我们再自己买。此外,对粪水和秸秆进行充分利用,它们都能变成有机肥,我们的成本就降低了。微生物有机肥的使用,不仅能减少氮磷的排放,水稻的亩产还提高了20%,真是增产、增效又增收。”
通过打造示范样板田、开展技术培训等措施,当地推动水稻种植良法的普及。杨德兴说:“大理州农业科学推广研究院的专家隔三岔五就会来一趟,育苗时该注意什么、病虫害怎么防、如何科学追肥……这些问题都能得到及时解答,手机上也能看到他们提供的具体技术指导,我们有了科技支撑,水稻单产的提升不是难题。”
2024年,大理市上关镇创建了100亩“蚕豆-水稻”轮作模式示范田,水稻平均亩产达772公斤,比全市平均产量高100多公斤;同年在洱海流域推广了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5.4万亩,在大理市湾桥镇大理苍洱留香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进行实收测产,亩产达775.61公斤,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不仅有水稻绿色生态种植模式,在栽培技术方面,我们还推广了肥床旱育浅插稀植、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机插秧、生态种植、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等技术,助力水稻单产提升。”李江介绍,通过这些技术集成,既促进了水稻绿色种植与洱海保护治理的协调统一,又实现了水稻生产的高产稳产、节肥节水和减排增效,农民收入也随之增加了。
此外,在良种良法配套的基础上,大理州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社托管等形式,将分散耕地进行集中流转,并予以政策激励和规范管理。在规模化种植基地推广智能育秧工厂、无人机植保、联合收割机等设备设施,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操作,同时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提供代耕、代插秧、代收割等托管服务,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水稻单产与经济效益的“双提升”。
“通过系列举措,2024年全州水稻平均亩产达513.66公斤,较全国水稻平均亩产高36.68公斤。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也得到了有效控制,洱海水质总体稳定保持优良水平,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生态增优’的三重目标。”大理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大理州将持续致力于水稻单产提升和绿色发展,进一步推广“绿色、高产品种+绿色生态模式”的集成技术,助力水稻单产提升,打造低纬高原粮食安全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新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