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上海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属于哪个区

523人浏览   2024-02-20 08:45:21

吴头越尾枫泾镇

南北分治历数朝

三画一棋聚一处

桥巷纵横连四方

又到了秋高气爽的时节,今天就来聊聊郊区的好去处。比如,上海市第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枫泾镇。

枫泾镇位于金山区,是上海西南门户,成市于宋,建镇于元。在众多江南古镇中,枫泾古镇的吴越界河地缘文化可谓独此一家。古镇历来以镇中的界河为界,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嘉善县(越国故地),北镇属江苏松江府(吴国故地)。一地南北分治,这种奇特现象历经宋、元、明、清多个朝代,一直到1951年才合为一镇。

鸟瞰枫泾古镇

古镇南北分治形成了独有的南北两镇双核心格局,周围水网遍布,镇区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素有“三步两座桥,一望十条巷”之称。

枫泾历史文化风貌区由清末民初江南传统风貌为主的传统商业、居住街坊建筑群构成,是上海郊区规模较大、历史建筑数量保存较多、古迹遗址留存丰富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突出体现了上海及周边地域传统水乡小镇的风貌特征。风貌区内主要为多进天井式传统住宅和传统沿街商业建筑,并有少量近代宗教建筑,建筑装饰风格有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

水网密布,典型的江南水乡风光

古镇现有从元代至清末保存下来的砖石驳岸1700多米,加上民国与解放后陆续修建的驳岸共5800余米。水桥驳岸建筑考究,侧面常有雕凿精美的系舟缆石和排水口。驳岸建于不同时期,用材也各有特点,反映出不同时代修筑技术、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遍布枫泾古镇的桥梁上多凿有精美装饰图案。清末时,全镇有桥52座,其中石拱桥10座,排列石桥12座,石搁平板桥17座,木桥13座。按年代分,则有元代1座,明代12座。这些闪烁着我国古代造桥工匠智慧的大小桥梁,几百年来不仅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繁荣,也给古镇增添了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生产街畔临水民居

古镇街道以北大街、生产街、南大街最具代表性,大致形成于明代末年。南大街、北大街两侧分布着近百条纵横交错的巷道,沿街每隔若干座房屋便设有一条小巷,起到交通和防火通道的作用。这些街巷多为丁字交叉,由主街向街坊内部呈鱼骨状的树型发展模式,延伸到各家各户。小巷两侧多为高耸的建筑物山墙,间或设有住宅的侧门楼,巷道与建筑两侧的山墙面形成鲜明的“高墙窄巷”空间景象。

枫泾古镇中的传统民居集中于生产街、和平街、友好街、北大街和南大街两侧及桥湾里一带,古弄、古宅、古长廊、古庙、古桥众多。其中以清末民国时期为最主,间有明末及清中晚期的建筑。

桥湾里民居细部

建于民国期间的大宅第常有西式装饰,有时小巷的侧门上方也装饰有西式山花。整个古镇在马头墙、云圜墙等各式封火山墙的围合下,黛瓦粉墙层层递进,西洋风韵丝丝入扣。古镇的住宅一般都建有仪门,现存各式仪门有六十多处。以木格子为花纹的窗户也遍布古镇,成为特色之一。

和平街

枫泾民风淳厚,崇尚耕读,注重教育和取仕,孕育出3名状元、56名进士、125名举人。自唐代以来有历史记载的名人639人。古有唐朝宰相陆贽;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状元许克昌;明代曾跟随郑和下西洋的太医院御医陈以诚;清代状元蔡以台及官至内阁学士兼吏部左侍郎的谢墉等。近代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朱学范、革命前辈袁世钊、陆龙飞等。他们为枫泾留下了珍贵的历史遗迹。

和平街古戏台

值得一提的是,枫泾虽小,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艺术之乡。蜚声中外的金山农民画即由此发源。和平街上有程十发祖居,北大街有丁聪漫画陈列馆。南大街圣堂弄的金山农民画展示中心就在清代状元蔡以台的读书楼内。农民画与丁聪的漫画、程十发的国画和顾水如的围棋,这些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影响的“三画一棋”,集中于枫泾一镇,足见此地文化氛围之热烈,艺术气息之浓郁。

小桥流水景如画,文人墨客在枫泾。读了上面的介绍,小伙伴们一定蠢蠢欲动了吧。以下送上枫泾古镇交通指南,踏秋赏景正当时,赶紧GO吧!

枫泾古镇交通指南

自驾:沪杭高速走A8段,枫泾出口收费站下根据指示牌行驶2分钟即可到达。

公交:地铁一号线锦江乐园站下,至西南汽车站乘“枫梅线”(全程高速约45分钟)直达枫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