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王仁宏
国内出游人次3.14亿、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1802.69亿元,这是文化和旅游部最新测算的2025年“五一”文旅消费数据。与2024年对比来看,这两项数据同比增长分别为6.4%、8.0%,不仅明显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且总花费增速超过出游人次,呈现“旺丁又旺财”的火热景象。
从买产品到买体验
创新融合助力“量价齐升”
从细分数据看,在异地体验不同生活方式、感受不同人文风情的“体验式”消费,成为拉动“五一”文旅消费“量价齐升”的重要因素。
国家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国消费相关行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5.2%。其中,体验式旅游服务消费持续受到青睐,旅游游览和娱乐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1%。
其中,名胜风景区、休闲观光服务、公园景区服务销售等综合收入同比分别增长42.7%、65.6%和11.1%。民宿服务、文艺创作与表演服务销售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7.9%、31.1%。旅游消费已从过去的“门票经济”向“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和“娱乐消费”转变。
“五一”期间,游客正在乌镇“水上集市”挑选购买文创产品。受访者供图
“过去旅游大多是门票经济、观光购物,现在是非遗文创、国潮演绎,人们更加注重文化+的内容体验,希望在在精神上得到滋养、感知不同生活方式。”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向记者表示。
从“大城市休闲” 到“乡村微度假”
场景创新丰富人们出行选择
从各平台检索数据看,“反向”“小众”“国潮”等关键词也反映出人们外出游玩的新偏好。
今年“五一”假期,六盘水、葫芦岛、漳州、遵义等地出游人次同比增长均超70%。大同、营口、揭阳、宿迁、南平、阜阳等地用户的出游热情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趋势。
白天背诗换门票、晚上看剧学历史、穿梭古街看非遗……完善的基础配套、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丰富的文旅供给,为人们搭建起流动、交流的桥梁,不断满足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诗”与“远方”相得益彰。
为丰富消费供给、提升消费体验,文化和旅游部指导各地文旅部门及有关行业协会推出惠民消费券、景区门票减免促销、旅游直通车等一系列惠民举措。各地联动交通、住宿、金融等企业丰富消费惠民措施和优质产品,在合作平台发放旅游购物电子消费券包。
魏鹏举看到,多地景区正不断创新文化供给,将传统文化融入惠民举措,国潮+、非遗+的乘数效应正不断显现。“随着惠民生、促消费政策的不断发力,当前文旅市场创新消费场景、升级供给服务趋势愈加明显,新业态、新场景、新产品正不断回应并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
“畅快游”也能“放心买”
政策赋能助力“中国游”持续升温
今年“五一”,值得关注的还有入境游。各项数据,都反映出入出境旅游市场热度实现双升。
“今年接待的游客中,有组正好是从义乌过来的印度客商。”乌镇双语导游李俊表示,过境免签和“即买即退”政策的持续优化,让游客可以更便捷领略中国的大好河山,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4月30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区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仁宏摄
据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今年“五一”假期全国边检机关共保障1089.6万人次中外人员出入境,日均217.9万人次,较去年“五一”假期增长28.7%。
“上海扫货”“义乌采购”掀起社媒热潮,魁星楼魔幻步道刷屏外网,大熊猫等文创产品“萌”翻全场……游客穿行各处,让“畅快游”“放心买”两不误,来中国“旅游+购物”正成为新常态。
“价格反映价值。种种迹象,表明文旅消费正带动综合消费,发挥出文旅+百业的综合效应。”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教授石培华表示,文旅融合创新的不断深入,将进一步激发不同人群的潜在需求,最终将顺着需求端、创新端、产业端进行价值传导,形成“旺丁又旺财”的良好生态。
“文旅是链接人和世界的情感纽带,文旅是要服务于人。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文旅消费将以人的循环,推动实现消费循环、投资循环,在更大范围创造出综合价值。”石培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