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湘哥”“龙妹”让水泥森林生长人情温度

0人浏览   2025-07-12 20:21:00

长沙县湘龙街道“湘哥”“龙妹”。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常红 通讯员 周靓 长沙报道

社区闲置用房改造的“美邻空间”里,孩子们正争论地球板块漂移的方向,而三年前,这片欢声笑语之地还是冰冷的水泥墙。在长沙县湘龙街道,39处闲置空间正在完成一场集体苏醒。

在湘龙街道水渡家园小区,一座普通的凉亭被赋予新生命。小区党支部书记站在亭中,向围坐的居民讲解用电安全知识。凉亭顶部悬挂着红色标识——“红色宣讲亭”。

不远处,三一街区楼栋架空层摆上了桌椅和书架,升级为“党群活动厅”;湘润社区公园长廊挂上法治故事展板,成为“法治文化廊”。这些曾被人忽视的角落,如今成为居民“抬脚就到”的邻里共享空间。

“人人都是湘哥龙妹,处处都为湘龙代言”——行走在湘龙街道,这句标语正从宣传语转化为现实图景。通过一场空间变革、IP打造与资源整合的基层实践,这片土地正在探索从物理空间到情感联结的治理转型。

空间革命

从钢筋水泥到情感容器

在美邻空间·悦湘龙,暑期“神奇的地球”科普课堂精彩上演。

美邻空间·悦湘龙的一堂暑期科普课,成为观察湘龙空间变革的绝佳窗口。当孩子们在地球仪上寻找祖国位置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入选国家最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地方,前身竟是社区闲置用房。在湘龙街道,类似的空间蜕变已在39处场所发生。

湘龙街道构建的 “1+20+N”三级党群服务阵地网络,如同一个有机生命体: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是“核心枢纽”,20个社区党群服务站成为“骨干支点”,而散布在小区楼栋、企业市场的N个微阵地,则构成了深入基层的“神经末梢”。这种设计让服务半径缩短至15分钟内。

水渡家园小区党支部书记在凉亭为居民宣讲安全知识。

“过去凉亭只是休憩的地方,现在成了宣讲知识和便民服务的阵地。”在长永佳苑小区,凉亭改造后使用率倍增。而类似的空间重生随处可见:小区架空层升级为党群活动厅,小区长廊打造成清廉文化廊,市场物管处、休息区变身商事调解站。

更值得关注的是空间使用效率——这些焕新场所年均承载活动超3000场次。当物理空间被注入服务功能与情感价值,钢筋水泥便拥有了温度。居民在参与中形成新的集体记忆,社区空间完成了从功能容器到情感载体的蜕变。

治理破壁

从亲民IP到人人可当“湘哥”“龙妹”

在湖南致良知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一块“田标工作室”的招牌格外醒目。85后党支部书记田标身兼多重角色:邻长、商事调解员,还是一位抖音知识博主。通过短视频分享汽车知识,他积累了数千粉丝;运用专业所长,他成功调解商事矛盾纠纷数百起。

田标的身份融合,正是“湘哥”“龙妹”品牌破圈的缩影。这个最初由街道打造的亲民IP,已从宣传符号蜕变为居民可扮演的社会角色。

国家安全科普集市,“湘哥”“龙妹”吸引了500余名市民热情参与。

在国家安全教育日,湘龙街道用“赶集”思维策划活动。市民们穿行在科普集市,通过游戏答题集章兑礼,500余人在轻松互动中接受了安全教育。严肃话题以烟火气方式触达人心,正是“湘哥”“龙妹”系列活动的创新密码。

“星理话·湘当有理”微宣讲用方言土话传递政策声音;“小区夜话”让居民畅所欲言;“凉亭党课”把理论送到百姓家门口。这些场景中,党员骨干、社区能人、热心居民纷纷化身“湘哥”“龙妹”,治理主体实现了 从“他们”到“我们”的身份嬗变。

“我也是‘湘哥’‘龙妹’咧!”——这样的表达如今常出现在居民口中。当IP形象转化为人人可参与的身份认同,年均10万人次的参与量便水到渠成。

资源织网

校地联建与全龄关怀的实践密码

湘龙街道携手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志愿者,深入小区、门店开展夏季安全宣传与隐患排查。

七月的长沙暑气蒸腾,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年轻人穿行在湘龙街道大街小巷。来自湖南安全技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们,仔细检查商铺电路安全,向居民讲解“空调、电扇连轴转”的用电隐患。这场校地联建活动,成为“红色动能网”的生动截面。

在街道探索推行党建联建机制下,一张资源融合的大网悄然织就:200余家爱心商户组成“公益补给站”,提供从生活服务到爱心帮扶的社区支持;4所高校共建“社区学院”,在20个社区设立教学实践点;青年志愿者活跃在安全宣教、课后托管、数字助老一线,为基层治理注入青春动能。

山水湾小区公益跑团热闹开跑,湘滨社区党总支牵头,热心家长、公益商家共同参与。

资源整合的终极目标是人本关怀。湘龙街道精准聚焦“一老一小一新”群体需求:“银龄课堂”让老人重拾学习乐趣;“四点半学堂”守护孩子课后时光;“红色之家”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憩港湾。

湘滨社区的公益跑团展现资源流动的奇妙效应。由社区党总支牵头,热心家长、公益商家共同参与,一场跑步活动衍生出英语角、读书会等系列公益项目。当不同群体在奔跑中相知相识,资源链接便升华为情感联结。

长湖社区开展“文明集市进社区,敬老服务暖人心” 主题活动,为社区60岁以上老人送上暖心关怀。

随着晨光洒在党建文化廊上,湘龙街道的日常图景渐次展开:凉亭里传出安全知识讲解,架空层中居民商议电动车棚建设方案,大学生志愿者俯身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这些碎片场景拼贴的,是一种“无形却浸润”的治理美学。

“人人都是湘哥龙妹,处处都为湘龙代言”的共识背后,是90%的品牌知晓率与满意度的生动体现。当居民自然地说出“我也是湘哥龙妹咧”,标志着治理模式从物理覆盖到心理认同的跨越。

空间距离可用“15分钟”丈量,但心理距离的缩短需要更精密的治理算法:将服务嵌入亭台楼阁的日常场景,让党群变成身边可感的“田标们”,使资源转化为举手可得的公益支持——这便是湘龙街道用实践书写的“民生几何学”答卷。

湘龙街道治理的温度在“最后一米”的细节里,真正的治理创新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让居民在楼道凉亭里自然地说出“这是我们的地方”。当党建文化廊成为老人晨练的背景板,当大学生教老人用手机的画面嵌入日常,治理便完成了从制度设计到生活美学的升华。其核心密码在于:用空间软化制度,用身份消解疏离,用资源联结人情——这恰是破解“水泥森林症候群”的通用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