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长江岳阳段并殷殷嘱托“守护好一江碧水”七周年,恰逢第四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在岳阳召开。本报推出《七载答卷 大美江湖——“守护好一江碧水”特别报道》,聚焦这片土地上的生态变迁、治理密码与发展新机,解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岳阳样本”,见证一座城市与青山绿水的共生共荣。
本期报道,我们聚焦岳阳郭镇乡,看在“守护好一江碧水”的生态理念指引下,乡村经济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跨越。
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诗韵,正在岳阳郭镇乡焕发新生。这里,省级森林公园的苍翠与新墙河的碧波相映成趣,107国道与武广高速纵横交错,三国文化与抗战遗迹沉淀底蕴。
在“守护好一江碧水”的生态理念指引下,田园牧歌“自在·云梦泽”项目以“生态为基、文化为魂、教育为脉”的多元布局,正书写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诗篇。
产业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引擎
2019年落地的田园牧歌“自在·云梦泽”基地,犹如一颗火种,点燃了郭镇乡的发展新动能。连续四届岳阳市百合农旅文化节的成功举办,让色彩斑斓的百合花田成为网红打卡地,累计吸引超100万人次游客。旺盛的人气催生了“旅游经济链”——周边十余户农家乐应运而生,每到花期便宾客盈门,餐饮、住宿等服务业迎来蓬勃发展。
项目通过土地经营权入股流转的创新模式,构建起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规模化产业链。游客不仅能体验“种豆南山下”的农耕乐趣,更见证着土地的蜕变:截至目前,项目已解决138名村民就业,直接帮扶1800余户村民,麻布村集体经济收入跃升至150万元。“过去年轻人都往城里跑,现在家门口就有活干。”郭镇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徐志鑫感慨道,麻布村的蜕变,正是产业融合激活乡村的生动注脚。
田园牧歌“自在·云梦泽”基地总鸟瞰效果图
生态教育:播撒绿色发展种子
在郭镇乡麻布村的研学实践区,曾经杂草丛生、无人问津的荒地上,如今麦浪随风起伏,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过去靠传统种植,村民收入低,年轻人纷纷外出,土地也跟着荒废。”基地负责人赵国强介绍,团队用土地改良技术唤醒沉睡的土地,将废弃草坪化作充满活力的自然课堂。
在这里,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变身“教具”。从育苗、栽种到收割,孩子们沉浸式参与作物生长全周期。“不少孩子第一次见麦穗,亲手收割时才明白‘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赵国强笑着说。除此之外,技术团队还手把手教村民有机种植,从生态选种到绿色防治,让环保种植理念扎根乡村。
运营近两年,“自在·云梦泽”成绩亮眼:2024年接待研学游客约5000人,今年计划为5万名学生打造自然课堂。未来,珍果园、“自在·云梦泽”等基地还将推出夏令营、帐篷露营等项目。
人才回流:乡村振兴新支柱
在芦笋园里,麻布村村民邓泽民弯腰悉心照料着作物。
“以前只能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就能挣钱、照顾家人,日子越来越有盼头!”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片地曾是荒地,如今成了芦笋园,我不仅有了稳定工作,还学会了先进种植技术。田园牧歌的农产品销路不愁,看着村子一天天变好,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种植技术员金亮也是受益者之一。大学毕业后,他曾在福建从事绿化工程苗木工作,月薪四五千元。4年前,他响应乡村振兴号召回到岳阳,入职田园牧歌负责水果、果树及苗木技术服务。如今,他的月薪涨到了七八千元,还组建了幸福的家庭——35岁的他,孩子已经5岁。公司离家仅10多公里,开车不到半小时就能抵达,既能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家人,又能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金亮直言“日子过得踏实又美满”。
撂荒地成希望田,传统村落变研学基地,在岳阳郭镇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交融共生,绘就出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画卷。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告诉我们: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岳阳晚报》2025年4月25日版面
来源:岳阳晚报全媒体 记者 黄诚成 方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