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的首要使命在于求真,求真不仅需要通过读书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成果,更需要关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关注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关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
————————————————
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我们需要自信而清醒地看到:新中国高等教育既实实在在收获了伟大的成就,也实实在在面临诸多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化解的新问题。总的来看,可以将其简要归纳为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育人”和更好地“育才”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这样的目标要求,决定了我国育人与育才工作都要有崭新的姿态和作为。基于此,对于面向教育强国建设目标高等教育应该如何改革的问题,本文将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明确教育所承担的社会基本功能。大学从来都是需要社会作出巨大投入的机构,其存在的基本功能绝不是为满足少数人超然于社会需求而“玩学术”的雅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说具体了,就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要求的人。所以,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历史上看,孙中山先生在其颁布的《大学条例》中,也表达了他心中大学典范的模样:“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讨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运用,以促社会道义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副之。”曾三次担任中山大学校长、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家许崇清也提出“教育事业是不能单独发展的,教育事业要适应着社会的发展以谋自己的发展,因而并推进社会的发展”。这些论述都与那些将教育尤其高等教育当作可以超然于社会之外的高谈阔论有着根本不同。可以说,唯有把发源于社会、受惠于社会、自觉服务于社会当作大学发展的根本大道,一切教育改革才能够修出其应有的正果。
第二,要明确大学不能脱离社会、必须植根于社会,高校要具有与社会紧密联系的自觉。当下,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提出:脱离社会实际,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如今我国各所大学不同程度存在的一大弊病。为什么会出现“题目从国外学术期刊上找”、缺乏“善于思考和研究中国问题的人才”等现象?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不少高校对于培养学生、养成学者都还停留在“从书本到书本”这一过时、落后的观念上。学术的首要使命在于求真,求真不仅需要通过读书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和成果,更需要关注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关注社会实践的发展,同时关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调整。这就意味着高校不能变成“世外桃源”,教师也不能只做书斋里的学问,要坚持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要以家国情怀关注现实,在实践中汲取养分、丰富思想。然而,当下不少高校在将深入社会实践作为培养人才、开展学术研究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方面还有所缺失。因此,高校改革必须注重推动社会实践在大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活动中成为一种有制度保障的基本规制。
第三,不论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高校都必须努力实现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的转型。重视包括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在内的学科基本训练对于高校而言十分必要,但仅局限于学科的基本训练还不足以培养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和学者。甚至如果学生和学者被长期“禁锢”于单一的知识结构中,还有可能变成对社会实际问题无感、无能的“书呆子”。因此,在重视学科基本训练的基础上,使学生和学者超越学科门槛、拥有更加复合多元的知识结构,应该成为高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学术研究的训练与实际研究的过程也应该自觉跳出单一学科的狭隘天地,实现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的转型。只有做好“问题性学术”的研究而不是止步于“学科性学术”,高校学术研究才能真正有益于社会发展,也才有可能基于中国实践建构起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第四,为了推动从“学科性学术”向“问题性学术”的转型,高校必须弱化“一级学科水平评估”不断固化“学科性学术”的倾向,也必须弱化“学科性评审制度”,包括对于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科性评审制度”。“问题性学术”的评审要遵循“问题性学术”的评审规则,不能固守“学科性学术”的评审规则而导致“问题性学术”成果遭到扼杀的消极后果。唯有在这方面进行自上而下的实质性改革,“问题性学术”才有可能突破既有的“学科性学术”的束缚,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学术研究方式的转型发展。
第五,必须千方百计做好“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这篇大文章,这对于建设教育强国、推动高校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转型发展具有突出意义。研究型大学理应坚持科研育人与育才这一实现人才高质量培养的重要方式。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高校现有的教育和科研规制中存在不少陈规陋习以及背时、落后的教育观念和学术观念,因此改革势在必行。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高校就要在清醒意识到问题的同时,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坚持破立结合、立改立行,使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这一党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思想不断落地。同时应该注意,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过程中,高校须将以“问题性学术”为基本导向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设置作为基本载体。否则,高校改革将容易陷入抽象的争论中,最终成为不结果的花朵。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14版
作者:徐俊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