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在慎终追远中传承文明之光 戴美玲

0人浏览   2025-04-04 03:03:00

春深四月,又逢清明。在清明节这个传承两千余年,中华民族祭奠先人、缅怀先烈的传统节日里,无数人踏上归乡之路,在祖辈、先烈墓前献一束鲜花、敬一杯清酒、添一抔新土。然而,随着时代发展,清明祭祀中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旧习带来的环境污染、安全隐患问题日益凸显。承载着中国人“追远报本”的文化基因,也面临着现代文明的深刻叩问。当传统习俗与现代文明产生碰撞,我们应当如何取舍?

清明祭祀的本质,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生动体现。孔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中的这句话道出了祭祀的核心要义——以礼表达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先人的追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从来不是形式上的铺张,而是精神上的净化。苏轼在悼念亡妻的《江城子》中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简短的话语,让读者还原了苏轼两鬓斑白悼念亡妻的凄凉画面和十年光阴日夜思念的真挚情感。这些文化记忆告诉我们,祭祀文化的内核始终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对先人的追思,外在形式则需要随着文明的发展不断演进更迭。

当代社会,传统祭祀方式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率先推出“无烟祭扫区”,上海福寿园开发“云纪念”平台,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每年清明举办的“鲜花换纸钱”活动深受市民欢迎;杭州的小学生在老师带领下制作小白花祭奠英烈,这些实践为文明祭祀提供了良好示范,这些创新实践正在重塑清明祭祀的现代样貌。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家庭追思会、植树祭祖等新型祭扫方式,赋予传统文化以崭新的时代表达。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早就恰如其分地揭示了清明节气的本义——一个清洁明净的时节。唐代诗人杜牧笔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意境,在今天可以转化为更富生态智慧的现代诠释。构建新时代的清明文化,需要政府引导与公民自觉的双向奔赴。

让清明节更清明,我们当以文明祭祀守护清明本真,在慎终追远中传承那份纯净的精神寄托。政府部门应当完善基础设施,提供更多环保祭祀选择;社区组织可以开展集体共祭、家庭追思会等活动;学校则应加强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理解清明文化的深层意义。当我们放下烟熏火燎的旧习,选择一束鲜花、一首诗歌、一次静默的追思时,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更回归了清明祭祖的本真意义。

《青海日报》(2025年04月04日 第4版:省内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