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知识

春秋以哪一历史事件作为结尾 三家分晋

785人浏览   2024-02-15 20:13:19

春秋究竟结束于哪一年呢?

实际上一直都有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第一种说法是它结束于公元前479年,因为孔子死于这一年,而孔子正是《春秋》这部史书的修订者。

《孔子圣迹图·删述六经》

第二种说法是它结束于公元前476年,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的划分方法。

第三种说法是它结束于公元前403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三家分晋”,赵、韩、魏三个大家族瓜分了晋国,并且正式成为了诸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就是从这一年开始记载的。

司马光《资治通鉴》手迹

应该说,上面的每一种说法都有它的根据和道理。但我个人认为,公元前403年的“三家分晋”,才是春秋时代彻底终结的标志。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看“三家分晋”的大背景。

整个春秋时代历史的主线就是诸侯争霸,但与此同时,还有一条副线,那就是各国的卿大夫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威胁国君的地位,这是当时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具体到晋国这个超级大国,自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重耳称霸,并且设立“三军六卿制”的时候起,六卿就一直把持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所谓“三军六卿”,就是把国家的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每个军由两位卿大夫掌管,就是六卿。

晋国的六卿,指的是六大家族,分别是韩、赵、魏、智氏、范氏和中行氏。这六大家族,每一个都有自己的背景和来历,都很厉害。由于六卿的实力越来越强,国君甚至都管不了他们,不仅管不了他们,有时候还得忍气吞声,受他们的欺负。

长此以往,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

实际上,当时有很多人早就看出了六卿专权的危害。

晋国有一位著名的大夫,名叫叔向。在公元前539年,齐国的晏婴到晋国来访问,问起晋国的情况,叔向说,晋国已经一无是处。首先就是国家的军队管理混乱,已经乱了套;其次就是社会贫富差距巨大,底层老百姓困苦不堪,道路上到处都是饿死的人,贵族们却越来越奢侈;第三就是,国君的威信已经彻底没了,老百姓听到国君的命令,就像遇到了盗贼一样,避之唯恐不及;其四,六大家族把持朝政,国君却整天沉湎于酒色之中。

我们可以把这段话,看作对春秋末期各国局势的一种概括和总结,尤其是对各国卿大夫专权的危害,进行了总结和预言。什么预言呢?叔向的原话是:

公室之卑,其何日之有?

公室就是国君所代表的家族。叔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公室的没落,已经近在眼前。

公室没落了,谁崛起了?当然是卿族。

我们要知道,自从晋国有了六卿之后,这六卿之间就没有安生过,彼此勾心斗角,相互倾轧,甚至动用军队,大打出手。这样一直内斗了一百多年,到了公元前497年,六卿斗成了四卿,范氏和中行氏被击溃,只剩下韩、赵、魏和智氏。又过了大约四十年,到了公元前455年,韩、赵、魏三家联手,通过晋阳之战,灭掉智氏,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山西太原,晋阳古城遗址

四卿的时代结束了,韩、赵、魏三家一起把持国政,史称“三晋”。三大家族心照不宣地维持着彼此间的平衡,从此再也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冲突。他们一心一意地扩充地盘,增强实力,基本上和独立的封国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此时晋国公室所能掌控的势力范围,只剩下国都附近的一小片区域,其余的土地,已被韩、赵、魏三家瓜分干净。当时的国君是晋幽公,他每天都活在在恐惧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求自保,经常前往朝见三家之君。后来,晋幽公被他的夫人杀死,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晋烈公。

《左传·昭公三年》

晋烈公在位共计二十七年,时间很长,却无足轻重,形同傀儡。他一生中唯一被历史铭记的事件,就是他在位的第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当时的周天子,也就是同样形同傀儡的周威烈王,赐封赵、韩、魏三家为诸侯,成为与晋国平起平坐的独立封国。

这一个事件,因为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被后世认为是春秋时代的彻底终结。

是的,轰轰烈烈的春秋时代,至此彻底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