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汉武帝统治时期,由于朝廷的长期外战和统治者的奢侈享乐导致赋役不断加重,引发了百姓的怨声载道。这种情况下,封建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公元前134年,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并将他派往诸侯王那里担任国相。然而,不久之后,由于董仲舒的才华受到其他官员的妒忌,他遭到排挤,并被人诬陷有颠覆国家的意图,差点被处死。汉武帝出于对他的旧情考虑,亲自出面赦免了他,并听从丞相公孙弘的建议,将他派往胶西,任命为胶西王的国相。
在汉武帝时期,胶西王以自身是汉室宗亲为依仗,对朝廷派遣的官员非常的趾高气扬、傲慢暴戾。此前,他斩杀了所有朝廷派遣来的国相,以各种罪名加以清除,没有一个幸免。幸运的是,董仲舒凭借自己的声名和才学,没有被他处死,反而备受尊敬。有一次,胶西王对董仲舒说:“勾践展现出的聪明智慧,再加上范蠡、文种的才能,我认为这是越国的‘三仁’,您对这三位仁人有何看法?当初即使齐桓公有问题需要都是请教管仲的,那在我这先生应该也能解答我的疑惑了。”
董仲舒回答说:“我才学浅薄,无法对大王的疑虑做出决断。尽管如此,既然大王向我提问,我只能根据我所知道来回答。我听说过,鲁国国君曾问柳下惠:“我打算攻打齐国,你认为如何?”柳下惠回答:“不可。”国君听后感到忧虑,他自言自语的说道:“我听说过,策划侵略邻国的人是不会向仁慈者请教的,那么为何我现在问他呢?”然而,柳下惠甚至为被问到而感到羞愧,更不用说参与讨伐齐国了!由此可见,越国并没有所谓的‘三仁’,真正的仁人应该是‘遵循正道而不图私利,培养有的人修养而非‘急功近利’的。”。“仁者”他们致力于以德教化人民,从而使社会风气得到提升,这才是仁的最高境界。尧、舜、禹就是我们的楷模!”。
解释:急:急于;功:成效;成就;近:眼前的利益。急于追求成效;贪图眼前利益。
出处:汉,董仲舒《春秋繁露 卷九 对胶西王》: “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