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那姓的由来(有关姓氏的由来)

100人浏览   2024-11-13 10:17:46

姓本来是一种族号。

上古时期,人们本没有姓氏。那姓是怎么来的呢?这与上古时期的图腾崇拜有关。上古时期的氏族部落都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这些氏族认为自己起源于某种动物或者植物,于是就崇拜它。

这就是“图腾”,而图腾慢慢就演变成这个氏族的姓。如,熊、马、牛、龙、梅、林等。姓是全族共有的符号标志,也是全家族的族号。像周代初期时,姬昌分封的诸侯大部分都是姬姓。不是姬姓家族的人,根本不允许姓姬。

周代女子多称姓,不称氏。因为“周礼”规定,“同姓者不可通婚”。如晋公子重耳娶三个妻子,齐女称为“姜氏”,秦女称为“怀赢”,狄女称为“季隗”。这里的“姜”、“赢”、“隗”都是姓。之所以不称氏,就是因为“同姓不通婚”。

先秦时期,男子称氏者多。如商鞅,一般被称为“公孙鞅”、“卫鞅”、“商鞅”。称“公孙鞅”,是因他的祖上有公爵,以“公孙”为氏。“商鞅”是因他助秦孝公变法成功,被封于商邑,又以商为氏。

氏其实是姓的分支。氏和姓有着严格的区别。那么,氏是怎样产生的呢?

随着同姓的贵族后世子孙越来越多,居住的地区也越来越分散,同姓的氏族便出现了分支,每个分支就有了自己的称号做标志。如姬姓,下面分出了孟氏、季氏、孙氏、游氏等。

这里的氏,分贵贱。贵族有氏有名,贱者则只有名。并且氏是可以随意变换的,而且变化很大。如商鞅,就经历了公孙、为、商三种氏。再如,伍子胥本以伍为氏,但他在吴国被杀后,他的儿子逃到齐国,就改为“王孙”氏了。

氏因为变化得频繁,来源也就复杂了许多。有以官名为氏的,史、司马、司空、司徒……以先人别号为氏有唐、夏、殷等,有以封地为氏的,如鲁、宋、卫等,以先人谥号为氏有庄、武、穆、宣…还有以居住地名为氏的,以职业为氏的,许许多多的氏发展到了现在,成了我们所说的“姓”了。

除姓名之外,古人还常常有“字”和“号”。名与字连着称呼时,一般先称字,后称名。名与字在称呼时,能体现尊卑、长幼的区别。“称人以字,自称以名”表现自己的谦卑。称长者只能称字,不能称名;称卑者、幼者或自称可称名。

姓不能随意姓,名也不能随意取。出现了“有名有姓”,“有氏有名”、“有名无氏”、“无姓有名”、“有姓无名”、“数字为名”的奇怪现象。直到汉代,姓氏逐渐合一,任何人都可以有姓,姓也没有了贵贱之分。

当然,汉代之后也有特例,如元朝时规定,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这样一来,许多平民和穷苦百姓只好以数字作为自己存在的符号了。如明太祖朱元璋出身穷苦,原名就叫“朱重八”,汤和的曾祖父叫“五一”,祖父为“方一”,父亲则叫“七一”。可见当时在名字上的等级是非常的森严的。但也是这些“无名氏”,成了元朝统治者的掘墓人!

时至今日,形成姓名由两部分组成的了。姓在前,名在后。姓有单姓和复姓之分。名则为一字或两字。当然现在随着人越来越多,有想法的家长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有别于他人的名字,如“王者荣耀”等。姓一般随父,名是随意取。人一出生便要取名,然后将姓名注册在户籍上,如同渴了要喝水,饿了要吃饭一样,顺理成章,成为了“例行公事”。

姓氏是我们中华名族血统渊源的标志,中国漫长的封建宗法制传统,也决定了我们对血统的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