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城垣图志
会宁县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设置祖厉县,治所在今县北郭城驿镇,有祖厉县故城遗址。
南北朝时,北魏太延二年(436年)改祖厉县为祖居,迁址平凉境内,后在今靖远县境内置会宁县,为“会宁”县名之始。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巩昌卫千户傅履,偕同知县郭斌修筑现址城郭。城踞祖河、厉河汇流处,傍山依水,地处要冲。
洪武十年(1377年),降会宁州为会宁县,由西宁城移治于此。成化四年(1468年),同知罗谕加固加高,拓展扩建。城墙高10米,厚7米。南北长750米,东西宽500米,周长2500米。建南、北二门。挖壕池,深、宽各7米。
嘉靖年间,总制刘天和建西门,增筑外郭。唯祖厉河沿一带,因陡崖如削,借助天险,再未筑郭。万历元年(1573年),知县戴光启又建东门,添筑角楼,在东关安住居民。万厉三年(1575年),知县史天佑增筑砖垛堞1117个。万厉七年(1579年),知县高拱辰再维修增补。至此,城郭、城门、门楼基本建成。城有4门4楼:东曰“东胜”, 西曰“西津”, 南曰“通宁”, 北曰“安静” 。南北有瓮城,亦有城门、城楼。四角有角楼。外郭连接,包裹四关。开四稍门,建四敌楼。
民国31年会宁县城图
清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地震,城门、城楼、垛碟倒塌严重。乾隆四年(1739年),知县管孙翼补建南北二门楼。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县金兆琦补修城门、城楼。乾隆二十六年至三十年(1761一1765年),知县黄显祖、折遇兰进行大规模补建,四载竣工,恢复旧观。并在四城门书刻门额:东曰“旭景东临”, 南曰“南尽图山”,西曰“雄城西峙”, 北曰“北门锁钥” 。
道光十八年(1838年)。知县徐敬对年久失修圮毁之建筑筹资兴修,并为四门亲题门额:东曰“九宵紫气”,南曰“西陲锁钥”, 西曰“万里雄图”, 北曰“屈吴保障” 。同治八年(1869年), 四敌楼、四角楼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1880年), 知县萧汝霖报请陕甘总督左宗棠批准, 补修敌楼、角楼和垛堞。
民国9年(1920年) 大震, 城郭毁坏。民国10年(1921年), 在兰会宁籍人士联名报请省政府批准拨款,并派席位中、周宇忠偕同乡绅王策勤、汪奋鳌、关海沧等督修。历经一年, 大部分补修完整, 惟四角楼及四稍门因缺款未加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城郭于50年代后期先后被拆除, 仅存武装部院东北外郭墙100米,石油公司院(花园小区,后拆除)东北外郭墙200米,并留“西津” 门楼,改名“会师楼”, 南北两侧各存內郭墙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