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雀(学名:Serinus canaria)又名芙蓉鸟,白玉,芙蓉鸟,玉鸟,并非我国本土鸟儿,原产于非洲沿海地区。野生的金丝雀颜色以绿色和橄榄色为主,笼养金丝雀有红色、绿色、白色、灰褐色等24余种。这是由于当金丝雀在19世纪进入我国时,并未受到良好的品种保护,所以出现了各种杂交导致,不过这也恰巧形成了我国独有的金丝雀文化,人们根据不同的颜色给金丝雀起了形象的别名,例如红色的叫做小辣椒,黄羽红眼的叫做蜡黄红眼,白色羽毛掺杂红色或绿色,叫做红桂皮或绿桂皮。
不同品相价格差距较大,例如红桂的市场价会达到1000元/对以上,蜡黄只有500元左右/对,普通嫩黄金丝雀价格甚至可能只有几十块钱。
家养的芙蓉鸟中,嫩黄色最为多见,而又以红腿红嘴全身洁白的金丝雀最为名贵,也有白色羽毛红眼睛的金丝雀,价值也都较高。金丝雀是全球每个国家都很流行的观赏鸟,也是被各个国家列为高贵品种的宠物之一。在众多金丝雀品种当中,有一些基因稳定的品种分别是:
上图为一只国内较常见的由山东金丝雀变异而来的卷毛金丝雀。金丝雀和其他鸟儿一样,公鸟比母鸟价值稍贵,性别的分辨方法是:公鸟肛门凸起呈锥形,母鸟肛门部分平滑,叫声悠扬动听多变的是公鸟,叫声平缓的是母鸟。
要提醒各位鸟友的是:当我们去鸟市选购芙蓉的时候,不建议选择黄绿色的鸟儿,因为黄绿色大多为野外捕捉的金丝雀,虽然金丝雀允许家庭饲养并用作商品流通,但依旧是三有动物,为了保护野外种族数量,我们不要选择野鸟。
说到金丝雀,就不得不提到金丝雀是如何进入我国的,我们在古代电视剧中看到唐宋时期的人们饲养金丝雀到底有没有道理。
在一些常见的唐宋时期电视剧中,我们偶尔会看到芙蓉鸟的出镜,实际上这是完全不符合历史的,接下来我们就讲讲为什么唐宋时期金丝雀不可能被民间饲养,以及金丝雀到底何时进入国人视野的。
大家都知道,在唐宋明朝时期,黄色是皇家颜色,一切与黄色有关的物品和服装是不可能普及到民间。在唐朝时期,唯一一种黄色的鸟儿被饲养,就是有金衣公子之称的黄鹂鸟,而且仅限皇家饲养。所以在古代民间不可能饲养金丝雀。
除了皇家忌讳这个原因,还有最大的BUG就是时间也对不上。
金丝雀先是从非洲流入欧洲,再从19世纪40年代随着鸦片战争进入的我国人民视线,我国饲养金丝雀的历史不过200年,所以怎么可能在唐宋时期就出现金丝雀呢?在我国唐诗宋词最流行的时代,却没有任何一首关于金丝雀的诗句流传下来,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古代的华夏大地根本就没有金丝雀这种鸟。
金丝雀进入我国后,因为数量比较稀少,品种比较新奇,所以金丝雀当初也是名贵的观赏鸟,仅仅被皇室和王宫贵胄饲养用。
所以可见,电视剧中清朝之前的金丝雀都是不可能存在的,属于拍摄失误。
金丝雀是富贵、温柔的象征,到了今天,“金丝雀”却变成了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特定的女性群体,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比如现在的人们把女性分成“白莲花”“绿茶婊”“傻白甜”等分类,又出现了“金丝雀”这个分类,用金丝雀来形容的女女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这四个特点正好对应了金丝雀的特点,也难怪会出现“金丝雀女”这个有趣的分类。实际上用金丝雀形容女子,多为贬义,如果说哪位男人找了一个“金丝雀女”,并不是一个正面的举动。介绍这个有趣的地方,没有侮辱女性的成分,只是望各位读者借这个趣事,更深入了解金丝雀这种鸟儿的性格和外形特点。
金丝雀的富贵,还体现在这一点:工匠专门为它们设计了金丝雀笼。
我们养鸟人当中有这么几种笼子:分别是黄雀笼、绣眼笼、百灵笼、芙蓉笼和画眉笼,这其中只有芙蓉笼不是我们先人流传下来的,而是由国外引进的。
所以和其他鸟笼最大的区别是:芙蓉笼更常见镀镍合金材质的而不是竹质的。而且因为是国外引进,时间不长,所以并没有像其他几种笼子有太多讲究,通常认为一张芙蓉笼的标准是:
底部封圈,圆笼高33cm直径20cm,方笼长宽各24.7cm高33.8cm,笼丝间距1cm,笼丝粗0.2cm,笼底为塑料笼底,配磨砂或珍珠鱼皮栖木2根,鸟食罐为2件套。
在清朝末年流传下来的藏品芙蓉笼,多为掐丝珐琅材质,造型多变,造价极高,是不可多得的鸟笼藏品。我们在日常生活里,看到的很多装饰鸟笼,也都是以芙蓉笼为原型设计的。下图就是一个以芙蓉笼为设计灵感的项坠,笼内还有一只金丝雀。
金丝雀食性简单,最爱的食物是谷子和花生碎,在日常饲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细节。
金丝雀现在作为有限的允许饲养的观赏鸟,虽然进入人们视线的时间不长,但凭借其婉转的歌喉,高贵的外形和温柔的性格,也算是后来居上可以和传统笼鸟相媲美的一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