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北上》剧集热播背后:作家徐则臣与《川流中国:开天河》的故事

0人浏览   2025-04-06 13:03:00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一条大运河,半部华夏史。2023年夏天,封面新闻“川流中国”报道组,从蜀地出发,沿长江东进,在运河与长江的黄金十字坐标兵分两路:向北穿越鲁冀平原直抵紫禁城,向南经苏杭水网抵达人间天堂。两年淬炼,《川流中国:开天河》由四川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32篇深度纪实稿件全书分见证、奇迹、文脉、传承、变迁、新生等六个篇章,从历史、地理、文学、科技等多个角度,向世界讲述中国大运河的前世与今生。其中“文脉”版块,关于作家徐则臣的运河故事的文章《茅奖作家徐则臣:大运河是我的文学原乡》 被收录其中。

徐则臣(图片由徐则臣本人提供)

中国大运河不光流淌在大地上,还闪耀在文学的世界里。从《红楼梦》里黛玉的运河孤舟,到进入现当代文学史中的茅盾、汪曾祺、刘绍棠等人的作品,中国文学的长卷一直不缺乏大运河的水痕,散发着浓郁的浓郁气息。当下,将大运河叙事编织成自己的文学世界,形成自己深具代表性的文学标识者,当属作家徐则臣。

在徐则臣的文学版图里,大运河是永不断流的墨水瓶。少年时代石安河畔听到的汽笛声,化作《花街》里潮湿的市井烟火;在淮安生活多年受到的漕运文化的浸润,终酿成茅奖作品《北上》中奔涌的叙事洪流。“这条河不仅塑造了我的地理基因,更重构了我的时空认知。”如果说,在早期《花街》系列短篇小说中,大运河还只是人物活动的空间载体,主要服务于故事的场景构建,那么在获茅奖的长篇小说《北上》中则大运河成为故事的核心推动力,标志其运河书写的成熟。

《北上》

令人惊喜的是,《北上》不仅停留在文本层面,还通过各种艺术形式改编,推动大运河文化从纸上文字走向公共文化记忆。从 2024年起,《北上》相继被改编为音乐剧、话剧、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先后与观众见面。从文字到影像,大运河始终荡漾着它潋滟的波光,令人心醉。

《川流中国:开天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25年3月,由白鹿、欧豪主演的电视剧《北上》播出,出圈效果突出。比起原著小说,电视剧版更侧重讲述生活在大运河畔一群90后年轻人的成长故事,打动很多观众。2025年3月29日,在莫言戏剧文学国际研讨会上,莫言在台上发言中就直言自己正在追剧《北上》,并称赞该剧“戏写得好”。在该研讨会举办期间,封面新闻记者将新书《川流中国:开天河》送到在现场的徐则臣手中。接到书马上翻看浏览一番的徐则臣点赞说,“你们这么集中、系统采访大运河,确实是个大手笔。我还在写跟大运河相关的小说,很多东西还要继续学习。这本书我接下来还会认真阅读。专业媒体记者多方实地探访大运河采访的收获,一定会格外有在场感和鲜活的当代体温,相信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