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平板车、拖拉机、无人机:三代人的春耕图

0人浏览   2025-03-30 17:56:00
3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丁泽辉在操作植保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新华社太原3月30日电 题:平板车、拖拉机、无人机:三代人的春耕图

新华社记者吕梦琦、王皓

春耕时节,站在自家地头上,看着儿子驾驶着农机和孙子操作植保无人机,66岁的丁成敏一脸羡慕。麦苗绿油油的,排列笔直整齐,看上去像一块巨大的地毯。这种场景虽已不再陌生,却并不是他的春耕记忆。

丁成敏出生于1959年,家住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这里紧邻黄河,历史悠久,可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水利设施落后。

从记事起,丁成敏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农活。对他来说,春耕是个痛苦的记忆。那时,中国工业刚刚起步,离农业机械化还很遥远。事实上,1952年中国拖拉机数量不到2000台。

“以前种地用牛的都很少,几乎全靠人力。”丁成敏至今记得,每年春耕最累的是施肥。一开始,他挑着担子走村入户收集农肥,再挑到地里。后来,他花100多元钱买了一辆平板车,一上午也只能拉5趟,4亩地得拉40平板车农肥。

“一天下来,肩膀磨得全是水泡,没个十来天地里上不完肥。”丁成敏说。

20世纪90年代,拖拉机开始在中国农村普及,丁成敏的春耕轻松了不少。1991年,他借了4000元钱,买了一台小型拖拉机,开始了机械耕作。这一年,中国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增加到了78.8万台,小型和手扶拖拉机增加到了729.3万台。中国平原地区开始兴起农机热,很多农民告别了人拉手耙的历史。

与丁成敏不同,他的大儿子丁全伟是在机耕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农民,对赶牛犁地、拉平板车送肥式的春耕已没有多少记忆。1998年,当他高中毕业回家务农时,家里已经有了一台20马力的小拖拉机。丁全伟不再只耕种自家土地,还成为一名农机手,提供耕作服务。

1971年3月,在山西北部地区,农民往地里送肥备耕(资料照片)。新华社记者 游云谷 摄

农业机械不只解放人力,更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丁全伟一家耕种的土地迅速从4亩增加到300亩。这些连片的农田起初只是黄河边碱性大、土层薄的河滩地,亩产只有300多斤。

“地多了,小拖拉机明显吃不住劲了。”丁全伟更换了大马力新型农机。此时,他已不再满足在自家地里种粮,而是开始考虑搞农机服务。

2004年,中国政府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推动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截至2018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亿元,直接惠及的农户3300多万,扶持农民和各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购置农机具4000多万台套。

丁全伟说,财政补贴减轻了购机负担,他先后添置了大型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更加先进的机械设备。2008年,他如愿以偿成立了一家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

机械化重塑了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丁全伟过去人工播种10亩地要花一周时间,现在缩短到1天,播种、施肥一次完成,小麦平均亩产也达到了900斤。如今,他流转土地面积达到了600多亩,合作社成员增加到了50多名,耕种、打药、追肥等实现了全流程机械化。

驾驶大马力农机在地里作业时,丁全伟经常感叹发展变化之大。但对他22岁的儿子丁泽辉来说,父亲的操作已经有些过时了。每次听到儿子问他“你知道无人驾驶农机怎么操作”时,丁全伟也只能摇摇头。

丁泽辉是一名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学的是畜牧专业。在他看来,智慧农业才是未来方向,农村大有可为。去年大学毕业后,他果断选择回村当了一名新农人。尽管今年是他的第一次春耕,但他却带来了新的生产方式。

眼下正是给小麦喷药的季节,与父亲开着农机喷药不同,丁泽辉只需设定一下路线,然后按一下按钮,植保无人机就能自动巡航完成。他说,无人机喷洒农药比传统农机快得多。

在他的劝说下,家里还新购置了无人驾驶播种机,上面安装了北斗导航,播种1000米误差小于5厘米,能24小时连续作业,大幅提高了播种效率和出苗率。

“机器代替人工只是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步,现在智慧农业正在快速发展,数字化种植、机器人作业、大数据监测才是我们这代新农人的春耕。”丁泽辉说。

3月26日,在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荣河镇,丁全伟在检修农机。新华社记者 王皓 摄

根据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到2025年,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75%。智慧农机将逐步实现对农业生产中耕、种、管、收等环节的全方位支撑。

这是一家三代的春耕图,见证着中国农业奔向现代化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