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一路生花”——媒体看青城活动多维视角展现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立体图景

0人浏览   2025-04-30 09:53:00



“一路生花——媒体看青城”手卡


四月的青城,草木蔓发,生机盎然。4月25日,“一路生花——媒体看青城”活动在呼和浩特市融媒体中心的组织下盛大启幕。这场跨越中央、自治区、市、区四级媒体平台的深度联动,集结30余位记者组成采访团,以采访调研的形式深入新城区、回民区、玉泉区、赛罕区腹地,详细了解了呼和浩特产业发展、文旅格局、历史文化等情况,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镜头,全景展现呼和浩特高质量发展的立体图景,为扩大呼和浩特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注入动能。


云羡城市营地


水磨村

敕勒川草原

林下空间

自然风光篇——

提起呼和浩特,你会想到什么?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宛如一颗嵌入草原深处的璀璨明珠,独特的草原风光令初到这里的人赞叹不已,但其魅力却远不止于此。

采访团一行来到位于新城区保合少镇水磨村的小井沟文体生态旅游区,这里山花烂漫、游人如织,分布着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水磨村等旅游景点。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们沿着健身步道缓慢行进,沿途风景如画,百年老树抽出新芽,桃花漫山遍野,吊阴山马、敕勒长歌、落雁昭君等大型雕塑分布在步道两侧,彰显着这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

2023年,“大学生夜爬大青山看日出”走红网络,大青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随即火爆出圈。该步道集户外运动、休闲度假、乡村旅游等元素于一体,全长100公里,游人既能饱览阴山美景,也能锻炼身体,达到放松身心的疗愈效果。

水磨村也是青城旅游亮点之一。这个小村庄以大青山为依托,将生态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融合,一条绿道串联起整个乡村,并逐步完善民宿、茶饮、文创、特色农产品销售等配套商业模式,将“绿水青山”转化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在沿着步道前行的过程中,小路左侧分布的各类商铺、民宿院落等吸引了记者们的目光,大家纷纷赞叹呼和浩特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呼和浩特给予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记者们来到敕勒川草原,4月的草原刚刚冒出嫩绿的草芽,小朋友们扯着风筝奔跑,一派万物复苏、活力满满的春景图画。采访团一行乘坐无人驾驶观光车游览草原美景,观赏猴山、人工生态湖等景观。

据讲解员陈曦介绍,原先这里地被退化、砂石裸露、水土流失严重,从2012年开始进行以种植天然牧草为主的生态修复建设,努力打造一片蕴含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距离首府最近的自然风光草原。如今,敕勒川草原与大青山前坡森林绿化带形成北部生态屏障,在水土保持、涵养水源、抑制沙尘暴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微环境。此外,这里还建有千人会议中心、太阳广场、人工生态湖等,成为融合观光、休闲、生态研学、会议庆典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性休闲度假综合体,成为呼和浩特的亮眼名片。

央广网记者刘欣荣表示:“今天不仅欣赏到了草原的壮美景色,也了解到当地政府在生态保护方面作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敕勒川草原已成为生态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必定会为呼和浩特的文旅产业发展增添新活力。”


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一景

人文历史篇——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拥有着令人瞩目的悠久灿烂的“记忆”。大窑文化遗址、归化城、昭君出塞、旅蒙商号……一个个动人的历史故事和珍贵的文物古迹都为这座北疆城市打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位于旧城北门的宽巷子,历史文化悠久,最早起源于清康熙帝亲征噶尔丹凯旋归化城驻营路时途经的“和合桥”,如今已成为回民区重要的商业街区之一,是集特色美食、休闲购物、网红打卡、非遗传承展示于一体的青城商旅互动地标。记者们来到巷口,看矗立于此的驼队商旅文化雕塑,听讲解员的介绍,了解到归化城驼运业在推动近代“丝茶驼道”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繁荣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沿着巷子行进,两侧分布着特色美食商铺、服装店、日用百货等百余家商店,记者们先后参观了杨老大焙子店、王记粽子店等老店铺,探寻首府数代人记忆深处的味道,感受市井街巷浓浓的烟火气。回民区通道街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马珂昕告诉记者:“近年来,首府以‘百年宽巷子美食’为线索,围绕‘提升街景品质、业态互动体验、老街氛围营造’的改造理念,对宽巷子周边区域实施道路、牌匾、亮化、网红地标等改造工程,打造了一条具有青城记忆的兼具烟火气、时尚潮、国际范的特色饮食文化‘网红街’。”

位于玉泉区的大盛魁博物馆集群,依据大盛魁商号原景及文化脉络兴建,形成了以大盛魁文化博物馆等多元馆藏为主的博物馆群落,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餐饮商贸等功能于一体。漫步于古朴的院落内,记者一行依次参观了马头琴博物馆、栖迟·茶博物馆、元盛德旧址、永盛钱币博物馆等区域。一个个古老的文物遗迹、一件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人不仅了解了“大盛魁”这一草原上崛起的跨国贸易商号,也深刻感受到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盛景和千百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这是我见过最美的博物馆集群,涵盖陶瓷、钱币、马头琴等主题展馆,在这里可感受到时间的流动和历史的气息。能沉下心来与千百年前的文物对话,对我而言既是精神上的抚慰,也提升了审美能力。我会以短视频的方式将今天感受到的美景、美食、文化等传递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呼和浩特。”人民网实习记者王瑞说。

呼和浩特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逐渐形成了意蕴深厚、内涵丰富的北疆文化。记者们来到赛罕区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先后参观了非遗民俗馆、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和内蒙古电影博物馆,全方位、多角度了解北疆文化。

非遗民俗馆还原了赛罕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乡风民情,嵌入式汇集了赛罕区3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农事习俗篇、生产生活习俗篇、节庆习俗篇等7个主题篇章进行展陈,展示了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发展。哈斯巴更丝绸之路音乐文化艺术馆是全国首家以丝绸之路音乐文化命名的艺术展馆,陈列了丝绸之路沿线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古乐器、唱片、文献等3200余件藏品,记录着丝绸之路上多元文化的发展嬗变。内蒙古电影博物馆则展示了电影发烧友们30多年间收藏的胶片电影放映机、绝版史料、珍贵影像资料等,是内蒙古地区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电影艺术、进行研学教育的重要阵地。


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


北疆印象文化艺术中心内蒙古电影博物馆


俯瞰“回空间”艺术中心


大黑河胜道博岳体育公园


产业生活篇——

活动中,记者们走进位于新城区的内蒙古数据要素产业园,这座自2024年12月20日正式揭牌运营后便飞速发展的产业园区,已成为北疆数字经济发展的璀璨明珠。据了解,该产业园建设涵盖了算力、数据标注、人才培养、数据要素综合服务中心四个关键部分,目前已有150余家数据要素相关企业进驻,涵盖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链。

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新闻网舆情部主任王宇婷说:“通过参观产业园,能感受到近年来呼和浩特在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方面对于科技产业的重视和投入,调动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汇聚于此。希望除了‘中国乳都’这一特色名片外,首府在科技领域也能占有一席之地。”

采访团一行还赴回民区东乌素图村游览乌素图杏花谷,到西乌素图村参观极具设计感的“回空间”艺术中心,感受当地人闲适的日常生活。

“春日游,杏花吹满头。”乌素图杏花谷就是这样一幅好春景。这里围绕古杏树打造了古风园林、亭台楼阁,与繁盛的杏花相映成趣。这里还增加了采摘、动物互动和露营烧烤等现代元素,打造城市近郊慢生活景区。乌素图杏花谷于2024年10月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人们休憩娱乐的好去处。

而西乌素图村则充满了浓郁的人文艺术气息。依托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资源,西乌素图村被定位为艺术村,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整村改造提升,特别是运用市场化手段投资建设“回空间”艺术中心,既盘活了闲置空地,也为村庄注入了艺术灵魂。记者们来到这里,先后调研了解了艺术文化展览、艺术家工作室、图书阅览、休闲茶歇等多个区域,充分感受这里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

据了解,西乌素图村以“艺术+乡土”为主题,通过院落租赁的方式引入艺术类工作室、民宿、餐饮等多个业态,让“闲置地”变“生财地”,有效带动了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乡村振兴、艺术创新助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工人日报》记者温迪对此颇有感触:“我特别注意到呼和浩特旅游发展中的‘共建共享’理念,感受到这座城市将民生温度注入文旅发展的良苦用心。这种让百姓既是文化传承者又是发展受益者的模式,或许正是呼和浩特持续焕发生机的深层密码。”

采访团一行还实地调研了大黑河胜道博岳体育公园,这里融合了卡丁车赛事、娱乐休闲、科普培训、商品零售等多种业态,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运动街区,增添城市亮点,提升区域活力。在体验了卡丁车项目后,记者们来到位于大黑河北岸的花海之约,登上观景台俯瞰城市美景,感受呼和浩特的蓬勃发展活力。不同于寻常的露营地,云羡城市营地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空间,露营地能让人们暂时逃离城市喧嚣,与自己对话。而林下空间则极具现代生活意味,烧烤、越野、赶海……每项娱乐活动都精准切中年轻人的需求。据了解,这里隶属于玉泉区大黑河郊野公园,可实现踏春、赏景、品鲜等功能,游客们不仅能享受露营的自由与惬意,还可以与附近千岛湖上灵动的赤麻鸭、优雅的黑天鹅来一场浪漫的邂逅。大家参观后纷纷表示:“呼和浩特正在变得越来越宜居。”

近年来,呼和浩特紧抓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心系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全市上下保持干事创业的闯劲与拼劲,描绘着气象万千的城市发展新实践。


丨来源:青橙融媒综合(记者 王劭凯 实习记者 赵宇昕 张伊焘

丨编辑:于惠敏

丨校读:魏颖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