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男孩反复头晕,误诊白血病,欲放弃时骨髓中却发现了会动的虫

0人浏览   2025-04-08 10:56:00

生活中,总有一些意外,能像一记重锤,狠狠敲醒我们,也促使我们成长。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个少年在与病魔顽强抗争中,经历了从迷茫到蜕变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小王,刚满 20 岁,是新疆一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本本分分、老实巴交的普通人,平日里对小王关怀备至,可青春叛逆的小王,却像个脱缰的野马,对父母的话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仿佛父母说的一切都是错的,一心只想按自己的想法肆意生活。

那是个平常的日子,小王在篮球场上尽情挥洒着汗水,结束激烈的球赛之后,他气喘吁吁地跑回家。一进家门,便急急忙忙冲进浴室,痛痛快快地冲了个热水澡,随后一头栽倒在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丝毫没察觉到,一场未知的危机正悄然降临。


第二天清晨,小王在一阵昏昏沉沉中醒来,脑袋像被灌了铅似的,又沉又晕,浑身软绵绵的,一点力气都使不上,还发起了高烧,体温一路飙升,最高竟达到了 40℃。在小王看来,这不过是打球后贪凉,不小心着了凉,应该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他从药箱里翻出一些退烧药,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服下,心里想着,睡一觉,明天肯定就能活蹦乱跳地去学校了。

然而,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到了学校,小王感觉身体愈发难受,体温再次升高,达到了 39℃,不仅如此,鼻子也莫名其妙地出血,关节更是又肿又痛,每动一下都钻心地疼。实在扛不住了,小王拖着沉重的步伐来到村卫生所。卫生所的医生瞧了瞧他的症状,想着估计是着凉引发的,便给了他一些麝香壮骨膏之类的外用药,又开了些退烧药,叮嘱他按时涂抹、服用,就打发他回家了。


可两天过去了,小王的症状不仅没有丝毫好转,反而愈发严重。这下,小王和家人都慌了神,没办法,他们赶忙来到当地的县医院。急诊科的医生仔细为小王做了检查,只见小王面色略显苍白,呈现出轻微贫血的模样,按压胸骨时,小王疼得直皱眉,关节处又红又肿,肿大的肝脏和脾脏在体表都能明显触摸到。医生心里犯起了嘀咕,这是打球时不小心碰撞导致的,还是关节炎之类的毛病呢?带着这些疑问,医生先给小王开了血常规检查。

没过多久,血常规结果出来了,医生一看,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化验单上显示:白细胞 5.0x10^9/L,血红蛋白 70g/L,血小板 40x10^9/L,三项指标均大幅降低,也就是医学上所说的三系降低。看到这个结果,医生的脑海中瞬间闪过一个可怕的念头 —— 难道这小伙子患了白血病?

医生的猜测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小王父母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白血病?怎么可能是我们的儿子?” 小王的父母满脸惊恐,怎么也不敢相信这个残酷的事实。但为了确诊或者排除白血病,医生决定马上给小王做骨髓穿刺检查。此时的小王父母,早已被吓得六神无主,只能机械地听从医生的安排。


很快,骨髓穿刺结果出来了。骨髓象显示原粒细胞 0.045,考虑为骨髓异常增生。可单纯这一个指标,还不能直接判定为白血病,只能说明骨髓中存在异常增生的原始细胞。医生的眉头皱得更紧了,一个平素健康的孩子,怎么会突然出现骨髓异常增生呢?这异常增生的原发灶到底是在肿瘤方面,还是血液系统呢?

由于事关重大,医生丝毫不敢懈怠,赶忙安排小王完善各项检查,力求找出病因。胸部加腹部 CT 检查结果显示,小王的肝脾肿大;癌抗原系列检查结果正常;生化系列检查也未见异常;风湿系列、免疫组合同样正常。医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小王既没有肝硬化,也没有肝炎病史,更没有大量饮酒的经历,自身免疫性疾病也被排除,那这肝脾肿大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血液病在作祟?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治疗,小王的头晕、乏力症状稍有减轻,体温也有所下降,这让悬在家人心头的大石头稍稍落了地。可命运似乎还不想放过这个年轻的生命,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再次让所有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第二天,小王像往常一样吃完早饭,突然毫无征兆地剧烈咳嗽起来,紧接着,咽部咳出一些坏死组织,随后又呕吐出一口咖啡色的血迹。这一幕,把小王和家人都吓得不轻。医生得知情况后,心中也满是疑惑,难道原发病灶在胃或者咽喉部?抱着这样的猜测,医生赶紧安排小王做胃镜检查。

胃镜检查很快结束,结果显示:下咽部局部充血、水肿,存在急性胃粘膜病变。可奇怪的是,胃和下咽部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严重的问题啊,那为什么会咳出坏死组织呢?带着满心的疑问,做完胃镜回来的小王已经疲惫得不行,医生实在放心不下,马上给他复查了血液分析和骨髓象。复查结果显示:血红蛋白降至 60g/L,白细胞为 4×109/L,原粒细胞上升至 0.08。

看到这个结果,医生更是困惑不已,这么短的时间里,血红蛋白怎么降低了这么多?医生反复询问小王,他既没有便血,也没有大量呕血的情况,而且胃镜检查也没发现明显的出血点,那丢失的血到底去了哪里?难道是内脏出血?医生越想越害怕,甚至开始怀疑之前的诊断是不是有误。为了查明真相,医生赶忙安排小王复查全腹部 CT。

然而,腹部 CT 结果却显示未见明显出血灶。所有的疑惑再次集中到了骨髓象上:患者骨髓原始细胞逐渐增多,提示骨髓增殖越发活跃,短时间内血象变化如此之大,却又没有明显的消化道出血迹象。医生高度怀疑小王患了白血病,可白血病的诊断指标是原始粒细胞达到 20% 以上,目前小王还达不到这个标准。这可让医生犯了难,是先进行化疗,尝试遏制原始细胞的疯狂增生,还是继续观察呢?早期介入化疗或许能控制病情,但在诊断尚未完全明确的情况下盲目化疗,对小王的身体创伤太大了。医生与小王的家属反复沟通、商量,权衡利弊之后,最终决定先采取观察治疗,实在不行再考虑化疗。


小王的父母陷入了无尽的无助与漫长的等待之中,每一天对他们来说都是煎熬。可命运似乎还嫌不够,小王的病情再次反复,体温又一次飙升到 40℃,鼻子出血止都止不住,整个人乏力不堪,眼神中满是恐慌。看着儿子痛苦衰竭的模样,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如今被病魔折磨成这样,小王的妈妈心如刀绞,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放弃还是坚持?要不要去省级大医院继续查明病因?老两口彻夜难眠,心里满是纠结与痛苦。医生看着这对老实巴交的夫妇,也是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再做一次骨髓穿刺吧,如果还是不能确诊,你们就去省级医院查查看。” 老两口听了,默默地点了点头,眼神中满是疲惫与期望。

这一次,医生在为小王做骨髓穿刺时,格外专注、仔细,每一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做完之后,还亲自捧着骨髓涂片,一路小跑送到化验室。医生心里清楚,患者正处于高热状态,如果标本中有异常细菌,这个时候的标本阳性率是最高的。所有人都在焦急地等待着化验结果,每一分每一秒都过得无比漫长。

突然,“叮铃铃…… 叮铃铃……” 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平静。医生赶忙接起电话,电话那头传来化验室医生激动的声音:“什么?我们在骨髓涂片中发现了会动的虫子,高度怀疑是黑热利什曼原虫!” 医生一听,惊讶万分,赶紧说道:“马上让主任过来确认!”


很快,多名专家聚集在一起,经过仔细确认和比对,最终确定那会动的虫子就是黑热利什曼原虫。这下,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原来小王骨髓象出现增生性骨髓像,还有肝脾肿大等一系列症状,都是这个小小的虫子在背后搞鬼!医生们长舒了一口气,压在心头多日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最终,小王被确诊为黑热病,病原体就是黑热利什曼原虫。后续的治疗过程相对顺利,医生给小王使用了葡萄糖酸锑钠进行治疗,两周后复查,小王的肝脾明显缩小,复查血常规也恢复了正常。三周后再次复查骨髓象,黑热利什曼原虫已经不见踪影。小王痊愈出院了,这场与病魔的生死较量,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经过这次生死考验,小王仿佛脱胎换骨,整个人都变了。他不再是那个叛逆、调皮捣蛋的少年,而是变得积极向上、乖巧懂事,仿佛在这场与病魔的抗争中,他真正领悟到了生命的珍贵,懂得了父母的不易 。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黑热病,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黑热病,医学上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主要通过白蛉传播,属于地方性传染病。在新社会大力防治下,黑热病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基本被消灭,但在新疆等部分地区,仍有散发病例出现。黑热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不规则的长期发热,体温常常能超过 40℃;二是肝脏和脾脏会肿大;三是在血液系统方面有所表现,主要体现为全血细胞减少。也正是因为血液系统的表现,在疾病初期,很容易被误诊为血液系统恶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