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外国游客“进得来”也“游得好”
根据最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4年,我国共接待入境游客1.32亿人次,同比增长61%,恢复到2019年的九成以上。其中,接待外国游客2694万人次,同比增长96%,明显高于入境旅游市场整体的增速。这一快速复苏背后是我国推出的一系列入境便利化政策。
其中,免签政策对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的拉动作用明显。2024年通过免签入境的外国人2012万人次,增长达112%。其中,通过单方面免签政策来华的总人次超339万,同比增长1200%。
自2023年11月1日起,我国取消入境旅客海关健康申明卡的申报要求,入境通关程序回到新冠疫情前常态化。此后,外交和移民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入境签证便利化政策。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对38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入境政策,加上与我国已经全面互免签证的国家,有63个国家的公民可持普通护照免签来华。此外,我国针对邮轮团队游客以及东盟团队游客入境实施区域性免签政策。我国还全面放宽优化了过境免签政策和单方面免签政策,过境免签的时间从144小时延长至240小时,并允许跨省旅行;单方面免签的停留时间由15天延长至30天,将交流访问新增入免签事由。
在支付、住宿登记方面,2024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增加布设外币兑换业务网点和外卡刷卡设备,通过“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的方案基本解决了外国人在华支付问题。2024年7月,商务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 便利境外人员住宿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确相关方不应以资质要求等为门槛限制住宿业经营者接待境外人员,引导住宿业经营者提升服务能力,有效提升了入境游客的在华住宿体验。
入境旅游的经济带动作用不容忽视,已成为我国提振消费的重要内容。2024年,入境旅游总花费942亿美元,同比增加78%,显著高于入境旅游总人次61%的增速,意味着每人次入境游客的平均花费水平在提高。与此同时,入境游客的花费水平明显高于国内游客。2024年,根据公开统计数据计算,入境游客每人次平均花费超过700美金(约合人民币5000元),国内游客每人次平均花费1000多元。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提振消费专项行动中强调“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彰显出入境旅游在提振消费行动中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培育新增长点繁荣文化和旅游消费的若干措施》,还是3月的《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和《关于支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的若干措施》,均提出要优化入境旅游政策及促进入境旅游消费。
国际旅游交往以其广泛的民众参与度、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频繁的交流频次,是扩大国际人文交流合作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入境旅游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文明的重要渠道。外国游客在中国旅行期间,通过亲眼所见、亲身体验,形成了对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客观评判,他们游后形成的线上图文视频成为国际民众认识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去年,“China Travel”成为社交媒体的热点话题。近期,“甲亢哥”来华直播更是将“China Travel”的话题热度推上了新高度。
无论是扩大入境消费,还是更好地通过入境旅游向世界全面立体地呈现真实且生动的中国,都首先意味着要吸引更多入境游客到访。
只有开放的中国,才会成为现代化的中国。扩大单方面免签国家范围,放宽过境免签政策等,已成为我国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下,入境签证便利化政策应该也能够进一步优化。
在已有便利化签证政策的基础上,当前要及时延长单方面免签政策的适用期,向潜在游客和市场主体释放积极信号和预期。研究增加单方面免签、过境免签政策的适用对象。面向新兴经济体的高收入人群实施多次往返签证,面向中小学生来华游学团队试行免签政策,面向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群体推出签证简化政策。研究推出电子签证,加快推进智慧化口岸建设,提高签证审批和入出关效率。围绕入境游客在购物退税、英文电子地图导览、热门景区预约、境外App登录等方面的堵点,继续提升在华旅行便利度。
作为入境游客抵达后的基础目的地单元,城市是国家国际旅游目的地空间格局中的核心节点。随着入境旅游散客化趋势日益明显,要打造一批散客友好型入境旅游首站城市。综合考虑城市的入境接待能力和区位优势,优先推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西安、武汉等中心城市承担这一角色,充分发挥它们作为入境游客集散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城市在服务入境游客,特别是散客方面先行先试,率先构建面向入境散客的公共服务示范体系,探索向入境游客开放一批社会参访点(高校、政府机构等),提供兼顾国内外游客的行李寄存、快捷邮寄等细节服务,提升入境游客广泛进入本地居民生活空间的便利度。(刘祥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