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青岛西海岸新区作为全市制造业的龙头区域,肩负着引领产业升级、驱动创新发展的战略使命,是众多产业循环的发起点、支撑点和结合点。加快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既是落实国家制造强国战略的必然要求,更是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打造 “品质西海岸”的核心支撑。
近年来,西海岸新区聚焦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 和青岛市 “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培育 “5+5+7”重点产业,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制造业强区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新区重点抓好三个关键环节,推动工业经济持续向好。一是健全监测研判体系,建立 “周调度、月分析” 工作机制,通过动态数据跟踪与精准研判,1-5月推动1172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2446.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约35%,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二是强化增量项目驱动,聚焦上汽通用五菱、金能化学、万马电缆等重大项目产能释放,优化运行调度机制,新增产值超100亿元,直接贡献工业增长4个百分点。三是深化企业服务保障,建立问题快速响应机制,定期听取企业诉求,精准协调解决用工、融资、能源等要素需求。
新区持续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年谋划推进142个500万元以上重点工业技改项目建设,其中14个项目入选省企业技改重点项目导向目录;上半年17个工业和电子信息领域项目入选国家大规模设备更新支持。
如今,企业数字化应用已融入生产经营各个环节,新区约89%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启数字化转型,企业资源计划软件普及率达81.8%,计算机辅助设计/工程普及率达61.0%。截至目前,新区拥有海尔中央空调、海信日立等4个全球灯塔工厂,占全省50%;中加特等5个国家级5G工厂;赛轮橡链云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工业互联网平台;青岛特殊钢铁等71家山东省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贯标试点企业;海信视像等22个山东省智能工厂;明月海藻等 156个青岛市 “工业赋能” 场景示范项目,数量均居全市首位。
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上多点发力,成效凸显。一是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态势良好,1-5月,高端化工新材料、船舶海工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累计实现产值1565.6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9.6%。
二是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势头强劲,“芯屏”、海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战略新兴产业完成产值119.34亿元,同比增长28.6%;致真存储芯片制造项目顺利封顶,填补了新区存储芯片产业空白;青岛超大尺寸面板后道项目签约落户,助推新型显示产业提质升级;思锐智能半导体先进装备研发制造中心投产,进一步完善青岛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布局。
三是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初见成效,依托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创新发展中心、青岛量子物理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48家科技创新平台,构筑未来产业创新 “策源地”—— 思仪科技研发的超宽带太赫兹分析仪应用于物质检测、生物医学等领域;空天信息产业形成 “一院、一园、一装置、N+产业化公司” 发展格局;深海开发领域建成青岛深远海装备试验水池等一批先进试验装置。
下一步,西海岸新区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六大” 攻坚行动,加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
实施产业提质升级行动。聚焦高端化工新材料、智能家电等传统制造业分行业提质升级,支持高性能橡胶产业争创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船舶行业向高端船型转型升级;支持上汽通用五菱新车型导入,力争新能源汽车年产量稳步突破20万辆。强化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每年挖掘技术需求30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15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产业扩量提质,聚力突破车规级芯片等赛道,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以上。举办2025亚太机器人世界杯青岛国际邀请赛等活动,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持续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培育技改标杆示范企业。加快产业数字化,对未实施数字化改造的企业加快诊断服务,部署标准化智能应用场景;对已实现智能应用的企业,推动建设智能车间和工厂。加快数字产业化,推进人工智能及虚拟现实等产业发展,抢抓生成式人工智能机遇。推进企业首席数据官制度试点,组织年度大会、组建联盟,引导数据人才培养和资源挖掘。举办GCVC全球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大会与大赛,打造创新生态圈。
实施科技创新引领行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承载,加快 “仲华” 热物理试验装置建设,谋划空天动力结构服役安全试验装置等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推动原创成果 “沿途孵化”。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支持驻区高校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前沿领域布局。推动科产融合,引导链主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组建科研平台破解产业共性难题。承办2025新域新质创新大赛,发掘新技术新产品,推动成果转化。
实施绿色低碳转型行动。优化绿色制造全生命周期服务,纵向形成国家、省、市三级联动的绿色工厂培育机制,横向形成绿色工业园区、供应链企业带动产业链绿色转型的培育体系,力争每年培育5家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探索建设零碳工厂、园区,争取到2028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累计达30家。
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强做优龙头企业,强化资金、技改、市场开拓等支持,发挥其在产业生态构建中的作用。推动企业融通发展,优化对接渠道,促进中小企业融入大企业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建设 “制造业单项冠军” 分级培育库,引导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每年培育省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3家以上。
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以产业需求和企业诉求为导向,每年开展不少于20场 “企业服务日” 主题活动,在生产经营、人才培育、政策申报等方面提供精准服务,擦亮 “善工重信・兴企惠民” 品牌。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产研学用交流平台,整合共享优势资源。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增量政策,开展政策宣讲,解决落实难题,增强创新主体的政策获得感和满意度。
(半岛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