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论坛》杂志网站4月21日文章,原题:实践中了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 本月17日,我和其他四位外国同事与居住地的北京市政府代表进行了会谈。政府代表希望了解我们的体验、观察和建议,目的是更好地掌握本市外国人才的真实情况、发现问题,并据此优化相关政策。这样的会谈是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不同层级的政府官员经常与来自社会各个领域的代表会面,了解大家面临的困难,收集改进建议。这也是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在实际中操作呢?在我来到中国的最初几年里,我密切关注了中国的脱贫工作,并且有机会走访了这个国家一些最后的贫困角落,近距离地观察这项工作。
一位来自新疆某村庄的妇女,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通过开办民宿摆脱贫困。她给我讲了一个不寻常的故事:她只会说维吾尔语,而在她那儿留宿的游客几乎都来自中国东部,说的是普通话。为了和这些游客交流,她向当地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求助,基层组织为她安排了一位志愿者翻译。
这些基层组织给国家治理带来了巨大优势,因为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需求来制定政策,对当地的问题和发展前景有着详尽的了解,并且与民众保持着紧密且持续的沟通。在巴西,批准一所学校的改造项目或是一条街道铺设工程的决策者,有时候无论在工程实施前还是实施后,都不会前往现场查看实际情况。
除此之外,中国民众拥有向政府反映问题、提出批评以及发送建议的渠道。例如,12345热线电话,在一些大城市还提供多种外语服务。除了基层委员会和沟通渠道之外,政府还会举办主题论坛,在这些论坛上,政府官员与社会不同领域的代表们就应对公共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展开讨论。还有各类调研活动,其目的是收集数据,以便制定和完善特定的政策。
我再次强调,在与中国人交谈时,很多人都特意指出,中国的治理模式是基于本国国情特点、最适合中国的模式,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其他国家。正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现实,因此需要发展自己的模式。我同意这种观点,但中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寻找一个既能激励又能保障民众参与,且最重要的是引导公共政策产生实际成果的治理模式,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像一片“理性净土”。中国民众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拥有高效的渠道参与政府治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并感到自己的诉求得到了回应。
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了中国民众的参与,推动了社会和谐,并产生了切实的成果。它为我们巴西指明了一条克服那种从国外引入并强行植入本国民主所面临危机的道路。(作者拉斐尔·恩里克·泽贝托,肖攀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