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食业消费微观察】河南卫辉: 舌尖上的经济活力与城市温度

0人浏览   2025-05-12 14:06:00

  初夏的河南省卫辉市,街头巷尾弥漫着浓郁的烟火气。从百年老字号“卫辉烧鸡”店铺前排起的长队,到美食街上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从农产品直播基地里不断刷新的订单数据,到卫河畔夜市中年轻人举杯欢聚的热闹场景——这座豫北小城正在以一场关于“舌尖经济”的生动实践,诠释消费复苏的深层逻辑。

政策“及时雨”,让消费引擎转起来

  “真金白银的补贴让老百姓敢消费,也让商家敢创新。”卫辉市商务局有关负责人指着手机里小程序上不断跳动的数字说道。消费券覆盖餐饮、商超、文旅等八大领域,其中食品类消费券核销率高达92%。在“满50减15”的餐饮消费券刺激下,本地连锁餐饮品牌“豫香楼”单日客流量增长40%,其推出的“非遗烩面+时令小菜”组合套餐成为爆款。

  政策工具箱的精准发力不止于此。卫辉市创新推出“夜间经济贷”,为300余家餐饮商户提供低息贷款;设立食品产业升级专项基金,支持老字号技改和预制菜研发;更在全国首创“食品安全责任险补贴”,让消费者吃得放心。这些政策“组合拳”,既激活了消费端的需求,也稳住了供给端的信心。

场景“新玩法”,让传统美食潮起来

  傍晚时分,位于汲水镇的夜市亮起霓虹。不同于传统夜市,这里被打造成沉浸式美食剧场:穿着汉服的店员用古法烹制火烧,VR技术还原明代潞王宴场景,还设置了“美食盲盒挑战赛”——游客花20元即可随机获得三道本地特色小吃,完成打卡还能兑换文创礼品。运营方负责人王女士透露,这种“美食+文化+科技”的融合模式,让夜市日均客流量突破2万人次,带动周边农户日均销售蔬菜瓜果5吨。

线上线下的联动更显巧思。卫辉市联合抖音生活服务发起“百名达人探卫辉”活动,邀请美食博主深度体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唐庄镇鲜桃种植户张大哥通过直播带货,3天卖出2万斤桃子,“以前桃子卖不上价,现在消费者看直播认准‘卫辉桃’地理标志,每斤能多赚1块钱”。据统计,卫辉市农产品电商销售额今年前8个月同比增长67%,其中60%订单来自省外。

产业“深融合”,让价值链条活起来

  在卫辉食品产业园,一场“跨界革命”正在发生。百年品牌“世魁牛肉”的传人王先生将传统卤制工艺与航天冻干技术结合,推出可常温保存的牛肉速食包,成功打入高铁配餐市场;原本只做面粉加工的一家企业,如今开发出包含30种杂粮的代餐粉,并创新营销模式;就连传统的腐竹加工作坊,也借力工业旅游模式,让游客体验从豆浆结皮到晾晒的全过程,带动衍生品销售增长3倍。

  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背后是政府搭建的六大服务平台:从食品检测认证中心到跨境电商孵化基地,再到冷链物流共享平台。卫辉市领导算了一笔账:“每1元食品工业产值,可拉动包装、物流、旅游等关联产业增收2.3元。我们正在打造‘半小时食品生态圈’,让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治理“微创新”,让城市温度暖起来

  提振消费不仅是经济命题,更是治理考题。卫辉市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柔性治理”模式:允许餐饮商户在非高峰时段外摆经营,但需签订“卫生责任承诺书”;为流动摊贩划定“阳光经营区”,配备统一餐车和垃圾分类设施;甚至在老旧社区试点“共享厨房”,解决小餐饮商户场地难题。这些举措背后,是城管部门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在后河镇史庄村“幸福食堂”,可以看到另一幅暖心图景。“幸福食堂”的开放不仅解决了老年人做饭难、吃饭难的问题,也为老年人提供了一处情感交流、邻里互动的场所。“我们用规模化采购降低食材成本,实现公益与市场的平衡。”“幸福食堂”运营方负责人介绍,该模式已复制到10多个社区,既解决了就餐难题,又培育了新的消费增长点。

未来“新图景”,让消费信心强起来

  站在卫辉古城墙上远眺,提振消费的涟漪正在扩散。新建的产业园即将投产,预计年产值达10亿元;与某院共建的食品创新研究院落户,重点攻关功能食品研发;卫河生态廊道整治工程接近尾声,未来将形成10公里长的滨水美食休闲带……这些项目勾勒出卫辉消费升级的进阶之路。

  但比数据更动人的是普通人的获得感。在老城烩面馆,75岁的李大爷买了碗烩面,“现在物价稳定,老百姓收入还可以,我们农民进城也消费得起”;90后创业者小刘把西式烘焙坊开进乡镇,月营业额突破10万元,“现在农村消费潜力不比城里差”。这些鲜活的故事,共同编织成卫辉消费市场的信心之网。

  提振消费绝非简单刺激购买,而是需要构建“需求侧活力激发—供给侧改革响应—治理端创新保障”的生态系统。当政策设计既有力度又有温度,当传统产业既守根脉又敢突破,当城市空间既规范有序又包容多元,消费自然成为流淌着文化血脉、浸润着民生温度、链接着产业未来的澎湃动能。这座豫北小城的探索,或许能为县域消费振兴提供新的解题思路。

(王 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