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戏剧滋养一座城——2025南京新剧荟观察

0人浏览   2025-04-01 03:53:00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缪露

春和景明,“世界文学之都”南京迎来“戏剧的春天”。3月27日至3月31日,2025南京新剧荟带着6部风格迥异的全新剧作,以及围炉话新剧、读剧会等一系列活动,与观众相约在美妙的春光里。

这是南京新剧荟第三次和观众相遇。优秀的戏剧传统滋养了南京丰厚的戏剧土壤,以“新”为核心理念,打造“新剧诞生地、新剧孵化地、新剧集中地”的南京新剧荟,正以戏剧为媒,让古都文脉在舞台的张力中焕发新生机,让城市肌理在艺术的浸润下更具温度。

城市就是孵化戏剧的中心

南京新剧荟是一个立足南京、面向世界的戏剧竞演活动,旨在通过征集年度新作,以集中竞演的方式,扶持戏剧创新,表彰秉持初心、坚守理想的戏剧创作者以及那些具有特别创意、回归戏剧本质的戏剧作品。该项活动不设年龄限制、不设报名费,唯一要求是“未经商演的戏剧新作”。自2022年策划,已分别于2023年和2024年春天连续举办两届,陆续挖掘出《寻找企鹅的夜晚》《逆转未来》《克莱斯顿》《阿Q》等多部优秀戏剧新作和多位极富才华的戏剧人,并将其推向更高舞台,广受关注。

参加2025南京新剧荟竞演的《少年故事》,主创团队中有律师、有牙医、有平面设计师……都是非科班出身。出品人喻琢成在关注南京新剧荟的第三年,带着团队突出重围。“感谢南京新剧荟为年轻的甚至非科班的戏剧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勇于突破的舞台。”喻琢成说。

“南京新剧荟鼓励更多人从各地来到南京,让南京变成一个中心——一个孵化戏剧的中心。”南京新剧荟艺委会主席、导演赖声川深深感受到了这几年南京新剧荟的蓬勃发展,看到了很多从南京新剧荟舞台上“走出”的戏剧展现了丰富、持久的魅力。

激活戏剧创新的“青春基因”

“我是戏剧影视导演专业的学生,怎样通过AI更好地帮助自己的创作?”3月27日,南京新剧荟围炉话新剧活动迎来了一场极具前瞻性和思想深度的对谈,人工智能题材话剧《量子时代的爱情》主创团队面对大学生观众抛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解答。“AI可以成为助手。”《量子时代的爱情》编剧冯勉说,“但不能依赖它,否则就像是饮鸩止渴,自己并不会得到进步。”

从报名参加南京新剧荟竞演,到坐在观众席上看演出,再到围炉话新剧现场,很多南京在校大学生参与其中,一张张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面孔上,满是对戏剧的热爱。

“年轻人都喜欢看戏,尤其南京有这么多的高校,大学生群体是一股强大的力量。”赖声川说。

南京新剧荟激活城市“青春基因”,让古都千年文脉持续生长。高校林立的南京成为小剧场戏剧繁荣发展的沃土。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都有自己的戏剧社。戏剧,是大学生看待世界的另一扇门,也是他们彰显自我、融于世界的一种表达方式。

搭建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间

“白天赏花,晚上看戏。给大家推荐一部宝藏话剧,一家宝藏剧场。”3月29日,浙江游客张可然在紫麓剧场看完了2025南京新剧荟竞演剧目《如果去了忘忧山》,在社交平台上发帖分享自己的南京之行。

像她这样的游客不在少数——本来计划的南京旅游是一场“你一句春不晚我就到了真江南”的“看花+逛吃”活动,最后却沉醉在南京“戏剧的春天”里。南京新剧荟,为他们解锁了这座城市的全新“打开方式”,“戏剧+”消费新场景已成为南京文旅融合的一道独特风景。

在南京,可以看到戏剧与城市的“共生美学”,戏剧,正潜移默化地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让整座城市的人文气质越发凸显。

111个小剧场,像一颗颗珍珠,在景区、街巷、高校和社区等不同场景熠熠生辉,串联起城市文化的起承转合,丰富着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诠释着文艺精品、共创空间的勃勃生机,成为南京别具特色的文化标识。南京新剧荟更是通过读剧会等多元活动设计,将戏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仅强化了文学的可视化表达,更让大众在参与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让更多小剧场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空间。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1日 09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