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拍摄的南门周边街景。(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2006年3月拍摄的南门新华书店及新疆人民出版社办公楼周边一带街景。(李向东摄)
2025年7月24日,车辆有序行驶在南门周边道路。(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如今南门周边新打造的开放式小游园。(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2015年5月拍摄的南门地下商城入口。(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2015年5月,为配合地铁一号线南门站点建设,南门地下商城的商户陆续搬迁,市民留言表达难舍之情。(乌鲁木齐晚报资料图片)
2025年7月24日,南门地铁站,乘客在上下车。(记者米热扎提·木塔力甫摄)
新疆网讯(记者王丽娜)7月24日傍晚,家住天山区解放北路街道南大街社区的王钟袖牵着母亲的手,来到新建成的南门街心游园散步。眼前,占地约3200平方米的开放式游园里,高低不一的绿植景观呈片状分布,各色艳丽的花卉点缀其间,一张张休闲座椅紧挨着绿植景观,供人们休闲乘凉。不时吹过的习习微风,为此处休闲的人们增添了几分惬意。
“围挡拆了,视野一下开阔了,现在这里建得真漂亮!”望着眼前的景致,王钟袖的这句感叹,像钥匙般打开了时光的锁——从清代城墙的青砖到商贾云集的通道,从商业一条街到南门地下街区的繁华,从人民剧场的老电影到如今的地铁飞驰,关于南门的故事,在绿意里慢慢铺展开来。
历史中的南门
说到南门,人们通常会记起附近的地标性建筑,新疆人民剧场、新华书店等,在很多人记忆里,南门曾经有个街心花坛,湛蓝的三角形塔,倒映着蓝天白云……
“南门的人民剧场、地下街、新华书店……”王钟袖说,在乌鲁木齐,这些地名耳熟能详。
“南门”是因老城门而得名。
据史料记载,乌鲁木齐老城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当时的乌鲁木齐城有四道城门,东门因为面向京城,命名“惠孚”;西门因为直对农田,命名“丰庆”;北门因为面对准噶尔盆地,命名为“景惠”;而南门与天山以南相望,命名“肇阜”。整个城区分城里和关外,城里基本是一个正方形的城池,四周有城墙,除了有东、西、南、北4个正门外,还有小南门、小东门、小西门3个偏门,共7个城门,南门(肇阜门)在新华书店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乌鲁木齐城墙城门相继拆去,但南门、北门、大西门、小西门的地名,却一直沿用至今。
冯大同老人回忆过往时说,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南门在今天的新华书店附近,城楼和城墙均为青砖所建,城墙每隔一截有个瞭望台,城墙一直延续到大湾附近。早上开城,城外的人流涌进城内找打短工的活计;晚上闭城,人们会踏着关城门的时间出城。
“那时,乌鲁木齐标志性的高楼就是‘大银行’和八楼,大多数人都住在平房里,我住的房子屋顶还是茅草的,取暖靠火墙,中山路只有一趟公交车。”今年97岁的张国祥老人还记得1959年刚到乌鲁木齐时的情景。
“我是土生土长的乌鲁木齐人,生于1962年,从我记事起,南门人民剧场、大银行就是乌鲁木齐最漂亮的楼。”王钟袖从小居住在明德路一带,对南门的记忆尤为深刻。
“我记得小时候我在人民剧场看的第一部电影是《红灯记》,票价才5毛钱,那时候的南门是乌鲁木齐最繁华的地方。”王钟袖说。
时间的洪流不断滚滚向前,南门的城门和城墙渐渐没有了,但老街巷、老建筑以及流传下来的故事,都让人们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
记忆中的南门
对于乌鲁木齐绝大部分“70后”“80后”“90后”来说,南门之于他们,是娱乐休闲好去处,留下了他们最美的青春记忆。因为,那里有一个12000多平方米的南门地下商城。
自媒体博主“小林老师在上班路上”看到新建成的南门街心游园后,拍摄了一段令无数人回味无穷的短视频。视频以一张拍摄于2015年4月9日的照片开篇,照片上,一对在南门街心花园马路边等待公交车的情侣注视着不远处的南门地下商城,街心花园上标志性的三角形塔依稀可见。“一个月后,这里新增了施工围挡,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南门站开建,南门地下商城全部拆除。”
始建于1995年,拆除于2015年的南门地下商城,不仅是购物的天堂,更是青春的摇篮,承载着那一代年轻人的梦想与记忆。
“南门地下商城,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买不到。”家住南大街社区的刘坤,在明德路经营二毛理发店已有20多年。
正如刘坤所说,南门地下商城各式各样的流行小商品琳琅满目,从时尚的帽子到精致的女性配饰,各种潮牌服饰、音像制品、文具、玩具应有尽有。这些商品不仅满足了年轻人的购物需求,更成为了他们展示个性、追求时尚的重要元素。
那时,南门地下商城内人流如织,年轻人穿梭在商铺之间,或驻足观赏,或讨价还价,这里不仅是购物娱乐的好去处,更是一个社交平台。在这里,磁带、杂志、游戏厅等一应俱全,满足了年轻人的多元化需求。音像店内,最流行的歌曲吸引着无数粉丝驻足;各类杂志《读者》《武侠》等最受年轻人喜爱,他们在这里交流着最新的时尚资讯。
作为一名“80后”,市民李安婕还记得,南门地下商城是陪伴她整个高中时期的地方,她说:“周末就约小伙伴在南门地下街见面,一起去买磁带、杂志,一起吃香喷喷的奶油爆米花,很快乐。”
对许多乌鲁木齐人来说,南门承载了他成长中很多快乐的记忆,在新华书店买书,在人民剧场看电影,在剧场旁边的音像店买歌碟,在南门地下街购物……
焕新颜的南门
时至今日,刘坤依稀记得自己于2003年选择在明德路开理发店的原因:“看上了南门地下商城带来的人流量,在此之前,我搬了不少地方,如今我在这里买了房,安了家。”
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南门地下商城完成了它的使命,三角形塔被拆除,承载了一代代乌鲁木齐人青春回忆的地下街区拆除。取代它的是新建的地铁站,是更为便捷的宽阔街道,是连接城市的交通枢纽。人民剧场门前也新增了灯光音乐喷泉,夏天傍晚音乐响起,霓虹闪烁,总有大大小小的孩子在喷泉边玩耍,笑闹声感染着路过的每一个人。
“当年拆地下街,搭建围挡时,除了觉得不方便,我没有太多感想,但现在每当坐在干净快速且舒适的地铁上,就感觉城市发展得真好!”和刘坤一样,奔着人流量大的因素,石蕊于2003年在南门新华书店旁的商业街开始经营广告店,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
南门街心花园的东侧,是始建于1955年的新疆人民剧场,承接了许多重要会议及文艺演出。伴随着文旅产业的发展,新疆人民剧场也焕发了新活力,不仅成为了游客们“Citywalk”的起始点,与建中路、新市巷等连成一条线,在这里,游人可以沉浸式感受乌鲁木齐的城市烟火。新疆人民剧场还打造了精品文艺节目,讲述着新时代的新疆故事。如今,在人民剧场外,乌鲁木齐市各大影院鳞次栉比,人们的休闲生活有了更多选择。
与南门人民剧场隔路相望的“大银行”依旧庄重。长约500多米的明德路成为了一条经典的红色旅游线路。
“随着城市更新,曾经的老旧小区也像新楼房一样。”刘坤说。
市民依明江·吐尔逊是2001年从伊犁来到乌鲁木齐安家的。在他看来,新建的开放式游园不仅为城市增添了绿色,也为人们通行提供了便利。
“我们现在生活在乌鲁木齐,干什么都很方便。”依明江·吐尔逊说,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乌鲁木齐城区扩大了,每个地方都各具特色;路网多了、交通便利了,去哪里都方便;各种商业综合体多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也多了。
如今的南门,道路宽阔、街区漂亮,地铁飞驰、商业繁华,老建筑伫立、新地标崛起,美食汇聚、演出不断……在这里,人们既可以找寻属于自己的乌鲁木齐记忆,也可体验新变化带来的惊喜。新生中的南门,以其发展变迁清晰勾勒出乌鲁木齐城市发展的变化——城市建设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功能性覆盖,开始更加珍视市民的空间体验与情感连接。
夕阳穿过游园的枝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练太极的老人舒展着拳脚,孩童追着晚风奔跑,不远处人民剧场的灯光渐次亮起。从城墙守护的老城到游园敞开的新景,南门的发展变迁,藏着乌鲁木齐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诠释,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属于南门的新画卷,正以绿意为底色,在时光里继续铺展,每一笔都写满生机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