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讲述】
宁心静气修古籍
讲述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王金玉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天一阁”的名字充满了命名者的惜书之情,寓意“以水制火”,祈愿书籍免遭火灾。作为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经历了450年的历史,如今馆藏古籍已达30余万卷之多。
随着岁月的流转,江南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环境导致部分古籍因为虫蛀、潮湿霉变或板结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残损。作为天一阁里的修书人,我们与时间赛跑,尽力抢修古籍,延长古籍寿命。
这是一份精细复杂的工作。修复一本古籍要经历拆书、洗书、补书、折页、喷水、剪页、捶书、压平等十余道工序。一些深藏内库的古籍善本,如同病入膏肓之人,或断裂、或焦脆、或黏结、或絮化、或虫蛀,有的千疮百孔,有的板结成砖。修复这样的古籍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费心耗时的“拯救艺术”。
年复一年,在摆着毛笔、镊子、锤子、鬃刷、竹签、排笔、切纸刀、喷水壶等工具的案头,我们静心工作,有时一天也说不上一句话。修复一页毁损严重的纸要几个小时,而修复好一册古籍,一般要耗时一两个月,一部古籍甚至需要一年或更久。遇到破损严重、一翻动时纸张就会掉渣的书页,伏案修书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身后甚至不能有人行走,还要尽量宁心静气,如果喘气稍微大一点,书页里的纸屑就会飞起来。
如此精神高度紧绷,一天工作下来,浑身酸痛不已。可是每当看到一本本破损的古籍重焕新颜,那种欣慰、自豪与满足是常人无法体会的。这么多年来,我独立修复馆藏古籍500余册,其中包括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明抄本《天圣令》、明抄本《西都杂例》《嘉靖七年福建乡试录》等孤本善本百余册,同时还修复了百余幅馆藏明清、现代的书画藏品,独立修复残缺破损的馆藏清拓本碑帖、清鄞县地图、民国地契等档案资料,编写纸质文物修复方案10余篇,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相关学术研讨会。我们编写完成的《古籍与文书修复导则》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指导性文本向全世界推广。
2021年,“天一阁古籍修复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我也由此成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这一修复技艺是宁波历代藏书家,特别是天一阁建造者范钦家族在藏书、护书过程中,不断尝试、比较、积累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典雅规范。
记得当初我被分配到天一阁文保所的时候才16岁,一眨眼我已在这个岗位坚守了40多年。古籍修复于我而言,是心底最深的热爱和始终不变的初心。
(光明日报记者曾毅、光明日报通讯员王伊婧采访整理)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7日 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