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3月31日消息,6G是全球科技竞争的焦点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今年,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它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通信本身,而是对千行百业产生巨大提升。
“未来我们要进入智能时代,6G是非常关键的基础设施,所以我们必须要提前进行布局。”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点明6G发展的重要性。
红星资本局在2025中关村年会期间采访时获悉,今年7月将启动6G标准化制定,预计2030年实现6G商用落地。尽管还有5年时间,但黄宇红认为,2025年的工作重点是6G跟更多场景结合起来,6G应该由场景来驱动创新和发展。
中关村泛联院院长、中国移动研究院院长黄宇红
进展:
预计2030年6G商用落地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透露了团队的工作新进展。“目前人工智能和6G和通信融合问题,尤其跟无线通信融合的问题,可能是一个新鲜话题,我们也在这方面紧锣密鼓做一些工作。”业内认为,人工智能与网络融合也被视为行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平
“6G核心突破在于智能通信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重点提升实时交互能力。”张平强调,6G不仅将提升数字空间与物理世界的实时交互能力,更能推动机器人、智能制造等领域实现“丝滑级”响应,通过即时数据训练优化模型,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
张平以目前火热的人形机器人举例,目前的绝大多数机器人虽然具备了“大脑”,但行动起来依然看起来“不太聪明”,有些迟缓。
他解释,这是因为人工智能在和真正的物理世界做交互时仍然存在迟钝,张平认为,使用数据训练时应该有时间的限制。“不能拿昨天的数据来训练今天的模型。”
张平表示,6G的作用就是赋能机器人使其更丝滑,交互更及时,而且对外界感知也非常充分。6G真正落地后能够提供一个高速的网络通道,通过即时数据训练优化模型,加速社会数字化转型。
张平还表示,6G是一种更强大的通信技术,要具备向下兼容5G的能力,能够与5G进行平滑过渡。目前推行5.5G(5G-Advance)就是对6G提前进行小规模实验,对6G大规模商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6G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可能是随着5.5G逐步成熟的。”张平透露,今年7月将启动6G标准化制定,2028年进入产业化验证阶段,预计2030年实现6G商用落地。
应用:
智能网联车、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新三样”
6G有哪些应用场景?黄宇红告诉红星资本局,智能网联车、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这“新三样”是6G应用的重要场景。
黄宇红说,智能网联车对通信有更高的要求,无人驾驶普及后,人在车里不再只是专注于开车,而是可以有更多体验,例如沉浸式的视频体验或者和远方全息通信,出行的时间也可以利用起来。
更重要的是安全问题,中关村泛联院副院长金毅敦以自动驾驶举例,如果遇到紧急情况需刹车,5G的时延在10毫秒左右,6G的目标是低于1毫秒。
对于智能终端来说,未来不仅仅是手机,眼镜也可以显示信息,并且可以和云端互联。甚至未来也可以在眼镜上直接投影视频,通过眼镜感知云端的数据。
在智能机器人方面,黄宇红介绍,6G会实现通信感知AI,实现整个网络对无处不在AI应用的支撑,从而帮助机器人走出家门,并降低普及门槛。这意味着,老人出行时可由具身智能机器人陪伴,通过6G网络获取智能服务。
黄宇红认为,2025年的工作重点是6G跟更多场景结合起来,6G应该由场景来驱动创新和发展。
展望:
C端已是存量市场,To B要重点发力
6G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又会面临哪些困难?
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总工程师陈山枝对红星资本局表示,过去1G到4G是面向普通消费者,5G是移动通信代际演进首次应用于行业,基站覆盖不再与人口密集经济发达正相关。
“6G首先要解决的就是5G没有解决好的行业应用问题,卫星通信在稀疏覆盖方面有优势。”陈山枝说,在面向一些未来产业的场景下,5G的带宽可能不够,这就需要重新部署。不过他也提到,5G也会延续自己的生命,就像5G时代4G并不是消失了,未来在过渡方面会做得更平滑,既保护运营商的投资,又满足消费者和行业应用的新需求。
除了解决5G遗留下来的问题,陈山枝认为,6G还要解决2030年以后新的需求,包括数字孪生、虚拟世界、AR、VR等,在面临不同用户的需求时,改变过去以基站为中心的思路,而是以用户为中心定制网络。
在用户端之外,企业端也是6G需要发力的地方。中关村泛联院首席科学家、中国移动集团级首席专家刘光毅对红星资本局表示,“C端已经是存量市场,肯定要深耕,更重要的是如何寻找增量,拓展新的场景和市场空间,也就是To B。”
不过,他也提到拓展B端用户的挑战在于各行各业的需求是碎片化和差异化的,为单个企业做定制化研发的成本较高,因此6G需要新的系统和产品形态,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解决碎片化问题。
当6G被广泛运用,未来的世界是什么样的?黄宇红认为6G是一个智能体互联的时代,智能体之间的协作需要6G网络来调度,通过海量的、低时延、高可靠的连接来调度存在于云端的数据、算力、算法。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 曾汉 摄影报道
编辑 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