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一听就懂的音乐剧》出版 费元洪:为什么我们要发展自己的原创音乐剧

0人浏览   2025-03-31 17:02:00

国内资深音乐剧人费元洪的新书《一听就懂的音乐剧》近日由三联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了《剧院魅影》《猫》《悲惨世界》《等36部来自英、美、法、德、俄等国的音乐剧代表作。其中既有成功制作,亦不乏失败的案例。内容包含创作背景、音乐构思、舞美设计、文化内涵,以及商业模式、运营管理方面的总结。

最早的音乐剧字幕是人工打上去的

费元洪是国内资深舞台演艺策划、管理者、制作人、歌词译配,目前供职于上海文化广场,引进并运营《巴黎圣母院》《伊丽莎白》《莫扎特》《剧院魅影》等几十部世界经典音乐剧来华演出。

3月29日的读者见面会上,他说起20多年前自己投身音乐剧行业的故事。“《悲惨世界》第一次到中国,是我翻译的剧本。我还记得在上海大剧院很昏暗的小角落,我在打字幕——当时,大家看到的现场字幕都是人打出来的,不是机器。”

给音乐剧配字幕是个技术活。费元洪回忆,当时自己是逐字逐句翻译的,“一个导演看了我的翻译说你翻得太复杂了,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翻出来,字幕打得太快,正面是舞台,侧面是字幕,两、三秒换一屏观众的头会一直在转,现场看就像养鸡场一样。看似把所有的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其实影响了大家对现场的观感。主次要分清楚,字幕是次,舞台表演是主。后来确定的字幕版本相比之前删减了一半多,两、三秒换一次字幕延长到了七、八秒换一次字幕,这样大家观感舒适一点。”

德奥的音乐剧可能更接近中国的审美表达

费元洪所在的上海文化广场引进了很多不同风格的音乐剧,其中既有百老汇、西区为主的英语音乐剧,也包括德奥、法语以及其他小语种的音乐剧。费元洪注意到,许多小语种的音乐剧在中国是非常受欢迎,而且近几年法语音乐剧和德奥音乐剧开始在中国走红。

“我觉得它背后触及了一些审美上的东西,比如中国的写意的审美,比较喜欢用诗词歌赋表达情感,这些跟法国和德奥的戏很接近。但是你去看百老汇的很多戏,它的歌词就非常直白甚至特别生活,但是过于生活的结果就是这是你的生活跟我的生活没有关联,我们之间差距很大,我很难跟你共情。但你的故事如果充满了诗歌化的东西,充满了高于生活的表达,或者一些悲剧性的表达,我就很容易跟它产生共情,因为这属于人类共同的情感。德奥的音乐剧就是擅长这方面,旋律绵长又有很长的诗歌性,又有很深的哲理性,中国人也很喜欢有深刻哲理的东西。”费元洪认为,观众在欣赏音乐剧的过程也是深入多元了解音乐剧丰富面貌的过程。

时代决定了中文改编版在中国行不通

“有了参照,反过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想我们中国自己音乐剧的风格是什么样的。”费元洪梳理中国音乐剧的发展过程:“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音乐剧方面做过一些尝试,90年代也做过一些引进、合作的尝试。那个只能叫尝试,因为那时候我们的市场还没有准备好去接受音乐剧。”费元洪介绍,最早的中文版音乐剧是中央歌剧院的《异想天开》和《推销员》,当时曾到全国三、四十个城市演出,“但没有任何水花,估计都是送票”。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际间音乐交流逐渐增多,通俗音乐开始出现,我们开始学习制作音乐剧。但学着学着发现百老汇的很多东西没办法照搬过来,我们做了很多中文版音乐剧在商业上是失败的。”费元洪认为,问题在于“时代决定了这些戏在当下中国行不通——要么是故事过时了,要么是我们的年轻人已经有新的想法,喜欢更新的戏剧。”

许多经典音乐剧中文版无法成功原因之一是“我们中国人好像不太能接受东方脸去演一个西方角色,这是日韩都不存在的问题。”比如音乐剧《猫》,日文版的猫票房非常好,日本观众也接受日本人扮演西方角色的设定。但《猫》制作中文版的时候,观众就不认可这种设定。《妈妈咪呀》中文版,《剧院魅影》中文版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这说明我们的生态跟日韩是很不一样的。”费元洪分析其中原因在于“原版引进太多了,以至于观众认为中文改编版不正宗。”

国风音乐剧站在了风口上

换个角度想,这其实是个机会。“中国人演中国自己的戏,哪怕唱功差一点,表演没那么好,观众也不会质疑它的正宗性。这就是我们一个新时代的特点。国风音乐剧这些年兴起就是找到了一个很强的出口,可以充分表达,又体现中国东方审美,观众又特别认同,还可以开各种古代人物的现代笑话,大家都觉得很开心。所以这就是一个中国特色,说明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审美的力量之强,是深埋于每个人心里的。”

除了审美,中国原创音乐剧在制作、呈现上也有自己的特点,比如中文音乐剧必须打字幕。为什么?“因为不打字幕听不清唱什么。”费元洪指出,中国是象形文字,“象形文字的特点使得它的辨识度非常难。我们不仅是通过发音而且通过语调来辨识一个词,所以必须打字幕。中国人看连续剧都是看字幕,中国人眼睛很厉害,一目十行。但你要听,对不起,中国的语言不适合在音乐中听,特别是音调的语言。

国产原创音乐剧的兴起还有赖于“我们音乐剧的市场起来了,观众愿意为自己国家的音乐剧买单。“费元洪注意到,许多来上海文化广场看戏的观众,住的是一、两百块的旅店,但买的是一、两千块的票子,目前上海的音乐剧票房已远超话剧,“这很重要,首先来自于个体的自主性,这是一个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就是你知道你在买什么,你愿意为什么而买单,这样的人要足够多,才可以让这个产业起来。”费元洪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祖薇薇

编辑/汪浩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