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奋斗华章|“草莓博士”和他的“山地种植经”

0人浏览   2025-05-03 13:09:00

央广网六盘水5月3日消息(记者杨贇 实习记者吴家宝)“尽管我们这里的土地资源‘高、少、碎、瘦’,但每一片都有它独有的价值……”在海拔1900米的山巅,李世瑶看着脚下的垄垄黄土,目光坚毅。

今年,是李世瑶和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街道中箐村的泥巴地打交道的第八个年头。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转身为“泥腿子专家”,身兼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和技术员的他,时常穿着一双水胶鞋穿梭在田间。

“博士也种地?”李世瑶回忆,2017年毕业返乡创业时,村里的人总是这样问他。“要带着大家干,首先就要做给大家看。”弓下腰杆、挽起裤脚,通过一次又一次手把手领着村民干,这位“读书人”在种植实践中的“不同”之处终于被大伙看到。

李世瑶查看草莓长势(央广网记者 杨贇 摄)

中箐村历来以种植玉米为主,每年10月,玉米收获后,土地就一直闲置到第二年开春,不仅玉米产量低,土地利用率也低。

“经过不断探索,几年间我从上百个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品种中,筛选出了适合这种高海拔山地气候的作物品种,为当地老百姓开展种植提供了参考。”李世瑶说,用科技手段种地,他终于撬开了传统种植的禁锢,发现当地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宜发展冷凉果蔬等特色农业。

就这样,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向他要种苗,跟着他学技术,一方方闲置的土地上又重新覆上生机和绿意。

六盘水山海园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大棚基地(央广网记者 杨贇 摄)

红色奶油草莓,粉色的玫瑰香草莓,水蜜桃味的白草莓,还有将传统草莓和山里的野生浆果杂交培育出来的新品草莓……在李世瑶的大棚里,一棵棵草莓植株根壮叶茂,各色品种的草莓果子品相好、香味浓。

“种植的时候,草莓的株距一般控制在22厘米,这样利于作物通风和吸收光照。另外,使用的地膜也是反光性好和可降解的材料,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也减少对土地的污染。在作物中间种上大蒜,可以驱避害虫……”一旦有人问上两句关于草莓的种植要领,李世瑶便滔滔不绝,将他的“种植经”一通输出,因此,大家亲切地称呼他为——草莓博士。

上一秒还在枝头,下一秒就入舌尖。“草莓博士”种出来的草莓,在十里八乡都出了名。

“现在的人不仅讲究吃饱,更要吃好,这里的草莓品质好,吃起来放心。”周女士是这里的常客,一有时间,她就约着家人、朋友从市区过来采摘。

顾客周女士正在大棚内采摘草莓(央广网发 吴家宝 摄)

以良种良法助推传统农业提质增效,积极探索现代高效农业;广泛推广轮作种植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不断发展设施种植、有机肥改良土壤、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山地自流灌溉及水肥一体化等实用技术……在李世瑶的带领下,当地的草莓、西瓜、鲜食玉米等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每年带动3000余人次就业。

根扎得越深,才能长得越好。4月28日,李世瑶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当被问及回乡发展农业的意义,“草莓博士”说:“农民的获得感才最实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