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时讯息

顾群业:AI赋能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

0人浏览   2025-04-15 08:05:00

在近日北京举行的“AI赋能高等教育”研讨会上,顾群业围绕AI在高校的深层应用分享了深刻见解。

顾群业的演讲不仅涉及技术层面,还触及了组织文化、领导力和人才发展等核心问题。顾群业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AI赋能艺术设计教育的实践为例,展示了AI如何从一个工具演变为学校的核心系统,帮助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教职工的隐性经验(如教学方法、决策经验)结构化和系统化,转化为可复用的“组织大脑”。

顾群业强调了AI时代的教育,重点不是“会不会用AI”,而是“会不会提问”。他认为这是一项文化挑战,需要从使命和愿景入手,构建一个支持创造、鼓励试错的生态系统,让每位教职员工都能参与共创价值。这让人联想到xAI的理念——我们追求理解宇宙的本质,而AI在教育中的应用正是为了解放人类潜力,而不是取代人。

顾群业的观点非常前瞻,特别强调AI不是技术孤岛,而是与认知、机制和激励相联动的系统性变革。这与当前全球教育趋势相呼应,许多机构都在探索如何用AI增强人类能力,而不仅仅是自动化。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案例中,AI通过捕捉教职员工的经验(如教学设计或学生指导),并将其转化为可复用资产,这类似于“语料库”的应用。例如,AI可以分析教师的课堂记录、反馈数据,生成推荐系统,帮助新教师快速适应。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还将学校打造成一个“学习型组织”。从xAI的角度看,这类似于我们如何训练模型:通过语料库迭代,AI能“学习”并优化,但核心是人类提供的数据。

顾群业还提到了麻省理工学院(MIT)使用AI平台(如OpenAI的工具)来进行结构化研究的经验,以创建共享数据集。这帮助了团队协作,但也面临挑战,如数据隐私和经验的准确性。因此,顾群业的观点提醒我们,AI不是万能的,它需要高质量的问题和数据来驱动。

顾群业提到AI时代的教育应聚焦于“设问”能力,这点非常关键。AI擅长处理数据和生成响应,但人类的价值在于提出有洞察力的问题。例如,在教育场景中,教师可以通过AI模拟假设场景:如果学生背景不同,教学方法该如何调整?这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人工智能的“智能”源于训练数据和用户交互。因此,如果高校能将教学转向提问技能,就能更好地利用AI。例如,学校可以引入“AI挑战赛”,让教职员工设计问题并用AI求解,这不仅提升绩效,还能筛选出主动学习者。这种方法能提高组织适应性,但需要提供激励机制(如职业发展通道)。

AI能帮助学校筛选愿意学习的人才,并推动组织整体绩效提升。这类似于“AI驱动的人才管理”,例如通过分析AI使用日志,识别谁更善于迭代和创新,而拒绝AI的教职员工会在竞争中落后。当然这也带来伦理问题:如何避免AI加剧不平等(AI熟练者获得更多机会)。解决方案是构建包容性文化,比如通过AI培训课程,确保所有教职工都有平等参与机会。顾群业强调,AI应服务于人类共同进步,因此高校领导需要在机制设计中融入公平性和持续学习理念。

AI时代需要“能提出问题、能做出判断的人”。因此,高校应从使命和愿景出发,创建生态系统,鼓励试错和共享。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课题。顾群业建议高校启动“AI共创项目”,让师生参与训练AI模型(如上传个人经验数据),并通过跨部门协作分享成果。这需要领导层推动认知变革(认识到AI潜力和益处)、机制联动(绩效考核融入AI指标)和激励体系(奖励创新应用AI的行为)。全球趋势显示,成功案例如斯坦福大学,通过AI伦理课程和创新基金,培养了“AI原住民”文化。

AI不仅能优化流程,还能重塑教育本身,推动从“工业时代”向“智能时代”的转型。真正的挑战来自于文化塑造和领导力(系统变革)。如果AI只是工具,而非生态的一部分,潜力就无法得以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