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橡木桶
“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千年前,白居易在诗中自注“葡萄酒出太原”,让清徐葡萄美酒烙下历史印记。百年前,机器大工业生产浪潮中,益华炼白葡萄酒厂应运而生,宛如一坛精心酿造的“陈年佳酿”,承载着中国葡萄酒工业跨越百年的珍贵记忆。
日前,位于清徐县紫林路的“益华炼白葡萄酒厂”入选山西工业遗产名录。这片厂区完好保存了始建厂门、分选破碎车间、实验室等不可移动文物,老旧葡萄破碎机、压榨机、打盖机等可移动文物,以及益华公司章程、炼白葡萄酒生产工艺等珍贵档案资料,为人们解码葡萄酒工业文明提供了珍贵样本。
穿越时空的工业现场
踏入厂区,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上世纪80年代的生活区、办公区与葡萄分选破碎车间至今仍在使用。工业遗产保护传承单位、山西省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源,指着这些老建筑感慨道:“这些‘活着的文物’,见证了清徐葡萄酒酿造从传统作坊到现代工业的蝶变。”
在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的“益华炼白葡萄酒厂”展陈区,8个5吨容量的棕褐色橡木桶整齐排列,其上面铁箍早已锈迹斑斑。“1921年,张树帜、乔锦堂等18人发起创办清源县益华酿酒股份有限公司,从法国购买橡木桶,引进葡萄压榨机、白兰地蒸馏设备,开启了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先河。”
保存完好的“清源制造厂第壹号文件发函存卷”等调酒存卷,为一段辉煌历史提供了有力实证:益华公司所生产的葡萄酒、白兰地、炼白酒、葡萄汁,曾被运送至华北露酒公司灌装、贴标,而后成为开国大典的宴用酒。
此后,该厂历经“葡果加工厂”“清徐县葡萄酒厂”等阶段,2004年改制为山西省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2016年落成的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以2700平方米的展陈面积,展示了8500余件实物史料文物,完整地串联起清徐葡萄从种植到酿造的发展脉络。
美酒里的东方智慧
在博物馆非遗展示室,一幅“中国清徐古代炼白葡萄酒酿造技艺”流程图,揭开了千年酿造的面纱:精选清徐原产老树龙眼葡萄,经分选破碎后取自流清汁,在嚭锅中熬炼浓缩,再以清徐大曲控温发酵,转橡木桶贮藏。这套工艺使炼白葡萄酒的干浸出物达国家标准的2.7倍,酒体色泽金黄、香气优雅、酸甜可口。
《唐本草》中“煮炼葡萄酒”的记载在此活化为现实。2010年,王源的父亲耗时六载反复试炼,终使这一美酒重获新生。2011年,清徐葡萄酒酿制技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5年,斩获春季FIWA法国国际葡萄酒大奖赛中国区甜型酒及其他类酒金奖,让世界领略到东方葡萄酒的极致匠心。
展厅里,传统手工压榨机、1921年的炼白专用嚭锅、20世纪80年代的破碎机有序排列,恰似一条清晰的工艺进化轴。从唐代《唐本草》的文字记载,到民国机械化生产的探索,再到当代标准化酿造的革新,清徐炼白葡萄酒始终在岁月中传承,在坚守中蝶变。
老厂房的破茧新生
5月17日,在厂区一隅的非遗大师工作室里,《葡根酒脉》《葡韵飘香》等记载清徐葡萄文化的书籍整齐排列,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王计平正专注地整理着次日博物馆活动的资料。
作为清徐葡萄酒酿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主体,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于2011年成立传习所及非遗大师工作室,由王计平领衔,以古法手把手传教,培养5名传承人,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得以延续。
清徐葡萄文化博物馆始终坚持全年免费开放。每年国际博物馆日,馆内都会举办相关主题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同时,公司与多所院校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将博物馆打造成“行走的课堂”。
近年来,清徐葡萄酒有限公司还依托“葡峰山庄”无公害优质酿酒葡萄基地,以“公司+基地+农户”产业化模式,带动2000户葡萄种植户,户均年增收3000元,拓宽就业渠道的同时,有力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太原日报 见习记者 孙佳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