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
这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
提到长平之战,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成语“纸上谈兵”。
战争前期,廉颇坚守,秦赵二国在战场上的相持不下,秦军遂用反间计,说廉颇快投降了,于是赵王弃用名将廉颇,让赵括担任统帅。
赵括更改了廉颇的防御战术,组织进攻。
秦国这边暗中更换白起指挥,白起诈败诱敌,赵括出击脱离阵地,结果被白起分割包围,最终秦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
赵括也在长平之战中战死,还落下了一个“纸上谈兵”的笑柄。
那为什么赵孝成王这么傻,这么简单就中了反间计,乖乖的把廉颇换掉,然后换上毫无经验的赵括。
赵括怎么就这么睿智,贸然进攻掉入敌方的包围?
长平之战,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秦国进攻韩国,韩国战败后,国土分成两块,于是韩国将北边的上党高地献给了赵国,赵国笑纳。
然后秦军出兵40万,攻打上党,赵国也集结40万军队准备应战。
秦国带兵的将领是王龁,赵国这边是廉颇。
那有人就有疑问了,为什么秦国不派出武安君白起呢?
史书记载当时白起身体告恙,但这肯定不是主要原因,战争这么大的事,就算等也得等到白起康复。
那为什么没让白起带兵呢?
我们先看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廉颇固守,秦赵二国在农历7月份进入了对峙期,马上就要拖到了9月份。
在农业社会,到了八月该做什么,就算你不是农村人你也应该清楚,那就是要收庄稼了。
此时,赵孝成王有四个选择:
此时赵王应该做的,就是要表现出与秦国死战到底的决心,迫使秦国退兵然后两国回家高兴地收庄稼。
但赵王看到秦军派出的主将是王龁,转念一想,秦王可能并没有想要决战的念头,于是主动议和。
你秦国也出兵40多万,也不想拖到粮食都烂在地里吧。
到了第三阶段,赵王求和,秦国拒绝,然后赵王向魏国和齐国借粮,两国不借。
因为秦国在收到求和消息转头就告诉了各国,此时各国当然不借粮了,今天借你粮食,明天你秦赵和谈,我怎么办?
所以赵王的求和不但没有成功,反而让秦国知道了:赵国快要坚持不下去了。
于是秦国用反间计,散播谣言说廉颇快要投降了。
其实秦国反间计并没有什么作用,赵孝成王也不是那么睿智,不是赵王不信任廉颇,而是赵王是没得选,只能换掉廉颇,换上赵括。
赵王想要速战速决,命令廉颇进攻,但廉颇认为,对比两国的实力,主动出击就是送死。
赵王当然也知道这是死路,但拖到最后,粮食烂在地里同样是死路。
此时秦军的统帅还是王龁,只要我打得狠一点,把秦国拉回谈判桌上,议和后赶紧回去收庄稼。
廉颇可以不用考虑收庄稼的问题,但赵王必须考虑。
此时的赵王刚即位没多久,压制不住这些老将,换上别的将领还跟你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怎么办?
所以赵王只能选择一个年轻听话,而且还有一定才能,能够指挥几十万军队的将领。
符合这个条件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赵括,不是因为他“纸上谈兵”厉害,而是因为他爸赵奢厉害。
所以换上赵括就注定了赵括是去送死,赵括自己也说过,对上王龁可以五五开,但是要是对上白起,就可以洗洗睡了。
赵括对自己的认知其实还是比较清醒的,知道这口锅自己背定了。
到了第四阶段,秦国看到廉颇被换掉,实际上就已经明白,赵国准备进攻了。
此时,秦王已经偷偷把总指挥换成了那个战神:白起。
赵括带着赵王的命令组织进攻,赵括对上战神白起,结果已经很明显了。
结果就是白起诈败诱敌,赵括脱离阵地出击,然后被白起围困,在坚持了46天之后,赵括在突围的时候被敌军射死。
赵括死后,40万赵军投降,被秦军全歼。
其实从这可以看出,面对敌军的包围,赵军能保持46天没有崩溃,这说明赵括还是具有一定的统帅能力的。
而且此次战役,秦军也是伤亡过半,说明赵括并非是只会“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
在秦昭襄王全歼赵军之后,并没有选择继续进攻,而是退出了上党,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故事讲到这,后面的逻辑就很顺畅了。
长平之战看似是为了争夺上党,但实际上秦国的战略目标非常明确,不是为了争夺土地,而是为了摧毁赵国的主要野战兵力。
在战争前期,秦王号召百万劳力疏通渠道,就是为了方便水路运粮,秦国从一开始,就想到此次战役可能会成为倾国之战。
到了战争后期,秦王甚至亲自动员全国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派去长平前线。
为了全歼赵军,不惜赌上国运,让庄稼全部烂在地里。
反观赵国,赵孝成王的策略呢?
那就是:没有策略。
最后全军覆没,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所以,如果说“纸上谈兵”,并非是赵括,而应该是赵孝成王。
赵王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
我们用一个词形容,就是我们上一篇讲的:应激反应。
你看在大草原上,狮子、猎豹、鬣狗食肉动物的数量,远小于角马、羚羊的食草动物。
面对食肉动物捕食的时候,羚羊是不会团结起来用角去对抗狮子的。
只会四散逃开,留下几只跑得慢的,成为狮子的猎物。
羊,就会被狼吃。
猪,平日里看见食物就吃,临死时才会发出一阵哀嚎。
同样的道理,我们看到市场上很多老牌企业,面对新生品牌的蚕食时,表现得就像草原上的羊一样。
市场份额下降怎么办?那就降价。
产品卖不动了,就增加广告。
永远不会彻底修改产品线,这就叫“应激反应”。
市场竞争中,应该提防什么样的公司,是看市场占有率,还是看市值,还是看利润?
关键是看“理念”,进攻性和规模,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那些理念清晰的公司,比老牌商业帝国更可怕。
我们把“应激反应”这个概念,再延伸一下,国家的竞争中,那种制度可以称为“应激反应”?
那就是民主制度。
西方世界的民主国家,就不会为长期策略考虑,所有为了选票的做法都是“应激反应”。
民众想要福利?那就多发福利。
却从来不去考虑财政负担。
为了选票,做出的“应激反应”,长此以往,必然会失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