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广西农历三月三是什么节日(我们的节日丨广西“壮族三月三”)

100人浏览   2024-10-22 08:01:49

“壮族三月三”

—— 我们的节日 ——

桃杏舒红时

我们又迎“壮族三月三”

赶圩对歌、抛绣球、抢花炮……

这一天,广西各民族载歌载舞庆佳节

广西传统佳节

壮族三月三节日起源

农历三月三,亦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至宋元时期,南方少数民族由于处在国家权力辐射的边缘地带,上巳节的文化内涵与事象得以保存和发展,并以三月三的身份呈现延续至今,成为广西壮族人民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2014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全区民族传统节日,并放假两天,“壮族三月三”由民间习俗提升为法定的节庆。

2014年11月“壮族三月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广西各级政府开始着手打造“壮族三月三”民族文化品牌,“壮族三月三”的品牌价值越来越为世人所关注。

壮族三月三文化习俗

歌圩

农历三月三是广西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的共同传统节日,以壮族最为典型。三月三是壮族最古老的情人节,在古代少男少女们齐聚街头欢歌、汇聚江边宴饮,以“山歌传情,绣球传爱”。在明清时期甚至形成上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因此三月三也被称为“歌圩节”或“窝埠坡”、“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也有称歌圩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

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手工做成的彩球,制作精巧。以球形最为常见,也有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

绣球最初用于人们在茶余饭后相互抛接娱乐身心,后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之物,如今绣球不仅代表爱情,也是壮乡人表达友谊和祝福的吉祥物,是壮族文化的标志物之一。

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跳竹竿舞

跳竹竿是壮族人民最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同样也是黎族、苗族、佤族、傣族、景颇族和台湾高山族等少数民族群众喜爱的群众体育活动,已有上千年历史。跳竹竿源于生产生活,动作简单易学,男女老幼均可参与。

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打铜鼓

打铜鼓是壮族三月三的传统活动之一。铜鼓是壮族传统的打击乐器之一,由铜制而成。演奏时用鼓槌敲打铜鼓的不同部位发出不同的音响效果,演奏出形成美妙动听的旋律。打铜鼓是壮族三月三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铜鼓来展示壮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壮族三月三特色美食

五色糯米饭

壮族是稻作民族,有其独具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在广西,糯稻的种植量比粳稻少很多,只有节日人们才舍得拿出来吃。“三月三”作为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当然少不了糯米。

节庆开始前,家家户户都会选出优质的糯米,用不同草药的汁液浸泡糯米,使之染色后蒸熟,即为五色糯米饭。五色糯米饭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吉祥。

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艾叶糍粑

清明节前后,是艾草生长茂盛且最为鲜嫩的时节,由于农历三月三与清明节靠近,艾叶糍粑也成了“三月三”必吃的美食,俗话说,“年年艾叶绿,岁岁馃泛香,当天,艾叶糍粑遍布南宁街头巷尾,得到很多人喜爱和追捧,艾叶糍粑也有清凉香甜,味道鲜美,有消除腻意,增进食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