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是根据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张文祥刺马案”改编。“刺马案”位列“清末四大奇案”之首,凶手当场被捉,动机却无人知晓,迄今仍是谜。
马新贻其人,字谷山,号燕门,回族,1821年出生于在山东菏泽。二十六岁中进士,历任安徽建平知县、合肥知县、安徽按察使、布政使、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等职。
事实上,马新贻是个清官,并非传闻中的“渔色负友”之徒。在任期间,处理漕运、盐政和河工之弊政,取得了一定成绩,并着手减轻农民负担,解决了许多民生问题,很受百姓爱戴。
减漕运动:咸丰同治之际,大清朝内忧外患,陷入空前的政治危机。除了动用军事力量打击各路起义军,清政府也施行一系列政策,缓解统治危机。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减赋运动,主要集中于核定地丁漕粮、裁革部分浮收。
1865年(同治四年),浙江巡抚马新贻对当年三府应征缓征免征钱粮进行分别请示;不久会同左宗棠陈奏浙漕应征分数,即按8/30的比例,将浙江各属漕粮全部额减。
减定浮收:不久,马新贻主持制定浙江减定浮收章程,与藩司蒋益沣、粮道薛时雨等人,访查各州县征收漕南旧规,除保留正常办公开支的规定外,其他的都改为新章。其中以裁革海运津贴所省最多。
两淮盐法:马新贻被任命为两江总督后,兼管两淮盐政,他立即着手进行了很多调整。但他也明白:不能占搁商人的资本太多。
正阳督销局知府王治覃称,因商贩有谓公行不便者,遂令各归各行买卖,但由公行成交立票,委员监盘。公行为杜弊恤商而设,乃行之积久,商贩不以为便,应请即行停撤,“免为行户假托、商贩藉口”,故申请将正阳关公行裁撤,随即得到马新贻的批准。
由于马新贻延续了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在两淮盐政改革上的思路,在淮北地区也实行“循环给运”,结果导致票盐名称虽存,实质上已是纲法的复旧。
投身河工:赴任浙江巡抚不久的马新贻,即上疏陈情“水利宜急兴修”,指出浙江海塘关系紧要,必须加大力度。他还绘制了海塘缺口图上陈朝廷。
1870年8月22日上午10点半,结束校阅的总督马新贻刚刚走进辕门,不知从什么地方冲出一个人。他一边口呼冤枉,一边奔向马新贻,随行人员还没反应过来,此人突然拔出匕首,刺入马新贻的右肋,马便被刺中倒地。刺客没有逃走,只是站在一旁大声高喊:“刺客是我张汶祥!”被马新贻卫兵当场抓获。次日,马新贻因伤重身亡。
当时的马新贻,既是两江总督,又官兼通商大臣,身居要职,正是其官位做得最如日中天的时候。此案震惊全国,朝野议论纷纷,慈禧太后接到奏报后都吃惊地表示:“马新贻此事岂不甚奇?”
而刺客叫张文祥为何“刺马”?清政府最后结论却是“实无另有主使及知情同谋之人”。张文祥凌迟处死,并于马新贻柩前被剖腹挖心,以祭奠马新贻。尽管如此,人们对此案还是有所了解的:此案最大嫌疑,莫过于曾国藩。
当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清王朝,靠着曾国藩带领的湘军奋勇杀敌,镇压了几支起义军,暂时稳定的时局,因此曾国藩被称为大清的“中兴之臣”。
但是曾国藩是汉人,手握重兵,满清政府对他很不放心,就想扶持一个新势力,对抗曾国藩,马新贻成为满清统治者的合适人选。从当时清政府提出“疆臣人人自危,其中有牵掣窒疑之处,应派亲信大臣彻底根究,勿使稍有隐饰。”也可看出一些端倪。
马新贻不负众望,接任曾国藩的两江总督后,首先裁勇改兵。因为湘军淮军不属于正规军,只是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而武装的民间团练。平时不发军饷,但一旦上战场,就索要比正规清军粮饷还多十倍的饷银。
里面很多是地痞流氓,常常劫掠杀当地平民。左宗棠认为湘军中有大批土匪,曾国藩也承认湘军已经成为长江地区的公害。
当湘军攻占南京后,清政府要其上交收缴的财物,他们却一把火把南京城烧个精光,谎称烧光了,但暗地里,他们却一车车的向湖南安徽老家偷运送财物。被裁退的兵勇很多不愿回家务农,就在江南洗劫为主。
马新贻在惩治散兵游勇时非常严厉,尤其是他任命以剽悍著称的袁保庆为营务处总管,抓到危害百姓、有非法行为的散兵游勇就地正法,于是散兵游勇和黑势力对他恨之入骨。据说,当马新贻死后,湘淮军居然公然有人为张汶祥制祭。
“刺马案”的发生,还不如说是方势力对抗中央的领导。满清政府打算强有力的控制全国各地的算盘落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