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生活常识

比利时这个国家怎么样 ,为立国,光外交谈判就谈了9年

783人浏览   2024-02-24 10:20:14


引言:

比利时,一个西欧小国,被称为“欧洲的十字路口”,陆地面积三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我国海南省的面积,但是它比海南省还要再小一些。比利时这个国度,从现在来讲确实是个发达国家,风光秀丽,看起来是个旅游胜地。但曾经的比利时,战火纷飞,为争取民族独立,光外交谈判就谈了九年,直至1830年10月4日方才独立。

从凯撒到拿破仑

有人说比利时是一个东拼西凑出来的国家,这话一点也没错。从它的历史中可以看出,比利时从来都是被各方争来夺去的命运,领头的国家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法国到西班牙,再到奥利地、荷兰。属于一直被霸占,从未能独立。

之所以说它是东拼西凑出来的国家,除了现在其国内有三种语言之外,还在于比利时的独立是周围各国博弈出来的结果,把比利时作为周边国家的缓冲区,大家都安生。甚至连欧盟总部都设在了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

比利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7年,凯撒大帝征服了包括比利时在内的整个高卢。此时代因凯撒而得名,故称凯撒时代。

这个时期的比利时由北海、塞纳河、马恩河之间的个强大而好战的部落组成,是高卢的一部分。这块土地覆盖着密集的森林,包括阿登地区和部分佛兰德斯地区。

24个部落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法律和风俗,他们带有古日耳曼人的鲜明特点:纯洁、热情好客、英勇。比利时人的军队十分英勇,巴达维亚骑兵被塔西佗称赞为一支勇敢的军队。

根据弗洛鲁斯的记载,凯撒在内战中的胜利是由于得到了6个比利时步兵大队的支持。比利时被争来夺去的命运早在此时便已可窥端倪。

接着就来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此时的比利时境内并不太平,一直处于持续的动荡和叛乱之中,尤其在西部地区。好勇斗狠,仿佛成了那个时期比利时人身上的标签。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轰然倒塌,接替管理比利时的人,换成了法兰克首领克洛维,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加洛林王朝。

之后加洛林王朝被一分为三,其中洛塔尔得到中间的部分,叫洛塔林吉亚,这里面包含比利时,由于没有统一的意识和有力的中央政府,各方诸侯之间常年混战,洛塔林吉亚很快就分崩离析。

接着比利时地区的主事人就跟走马灯一样,勃艮第公国、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轮番上台,直至1555年,查理五世把他对尼德兰十七省的统治权让给了他的儿子,即西班牙国王菲力浦二世。从此比利时进入了西班牙统治时期。

本以为安定的日子总算来了,谁料十二年后,1567年爆发了反对西班牙的尼德兰革命。为了反抗共同的敌人西班牙,1576年尼德兰南北各方代表集聚根特城,签订了《根特协定》,协议虽然让革命力量进一步增强,却也使得此地分为南北两部分,南北双方尤其是社会上层的统治阶级开始出现巨大分歧。

1585年,西班牙军队攻陷布鲁塞尔和安特卫普,在南方恢复了统治,就这样,尼德兰的南北双方实际上处于分道扬镳的状态。

比利时在尼德兰革命结束以后,仍归西班牙统治。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结束后,根据1713年的“乌特勒支和约”,原属西班牙统治的南部尼德兰各省,改由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统治。

然而,比利时的命运此时再生波澜,1740年10月28日,哈布斯堡家族由于没有男性继承人,查理六世的女儿,玛利亚特蕾西亚女大公与已获得了普鲁士和法国支持的,巴伐利亚人卡尔·阿尔布雷希特,争夺起了王位。

这场争夺王位的战争持续了八年,史称“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最终女大公获得了胜利。直到拿破仑上台执政,受法国大革命影响,比利时人民的心中想要独立的心愿已经越来越强。

尼德兰王国时期的比利时

比利时人民此时虽然十分希望民族独立,但上天显然没有打算放过比利时,它的动荡仍在继续。1814年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重新占领了比利时。比利时人民渴望的和平并没有来临,根据提前做好的策划,与英国关系密切的荷兰就被推到了外交博弈的前台。

之所以选择荷兰也是有原因的,从英国的角度来看,比利时和荷兰同属一族,尽管两国长期分离,但在风俗习惯和语言上仍有许多相似之处。用来管理比利时,再恰当不过了。

1815年5月31日,荷兰、奥地利、英国、俄罗斯签署《关于尼德兰联合王国的条约》,最终决定将比利时并入荷兰。

在拿破仑战败滑铁卢和整个欧洲旧势力复辟的国际大背景下,欧洲列强建立由荷兰和比利时合并而成的“尼德兰联合王国”的计划开始了实践。这是一项非常精明、狡猾而又危险的计划,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毕竟要将分离了200多年的荷、比两个政治实体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宪法框架之中,并非易事。而这两个政治实体人员数量不同,组成议会代表的人数自然不能想当然的一刀切,平分算完,据统计,当时比利时各省有333.7万人,荷兰只有204.6万人。

如果按人口比例的话,就应该有68名比利时代表和42名荷兰代表。由于国王的干预,荷兰人坚决反对按人口比例分配下院席位,要求在110名下院议员中双方各选一半。

这事儿刚完,宪法设立又出了问题,里面又搅和了一堆宗教原因,最终,制定的宪法以一种奇特的方式通过了。

但强行融合就是会有许多问题,之前认为荷、比在风俗、习惯、语言等方面还是具有一些相似性的想法似乎是错误的。两者在融合过程中爆发了民族之间互相瞧不起、就业歧视、语言歧视、经济财政方面不满、宗教不满等诸多问题,双方矛盾越来越深。

矛盾如果不能被消弭,那么就只能选择爆发。到1828年,比利时反对派在议会下院开始达成一定的相同意见。

我们是国王任命的,不是民众选举的,不把议员的位置看得很重要;除了一位侯爵和一位伯爵,大部分比利时议员致力于跟国王的意志做斗争,希望直接选举政府。比利时各派议员的团结是比利时反对派联合的标志。

反对派联盟分为两个不同的类别——自由主义者和天主教徒;一个熟练掌握了民众自由的理论原则,另一个更直接地涉及到天主教信仰和神职人员的切身利益。

不久反对派联合的原则被大多数代表所采用,他们开始有系统地追求他们的目标。此外,大部分反对派与新闻界联合,撕开面具,并毫不犹豫地宣布他们决心推翻政府,号召人们夺取政权或者拒绝为荷兰供应物品。

1829至1830年在海牙举行会议,比利时代表开始采用英国人议会斗争的战术;他们团结自己的势力,任命领导人。在1830年春季会议期间反对派每天都表现出怨愤和热情,但是反对派仍然是完全反对政府的。荷兰代表自然不愿意,面对这种情况,比利时代表于6月份在海牙集体辞职,以示抗议。

总的来说,1830年的上半年和1829年相比,社会动荡的状况虽然有所缓解;但是矛盾并没有解决,所以骚动的情形仍在继续,任何敏感事件都有可能成为革命一触即发的导火索。

1830年比利时革命

历史怎么会错过任何导火索呢?显然不会,1830年7月,法国人民发动起义推翻了波旁复辟王朝,起义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比利时。再度激起了民众渴望自由独立的心。

这当然引起了荷兰政府的恐惧,恰逢临近8月24日国王的生日,政府怕出乱子,开始限制普通场合民众的庆祝活动。

这是荷兰政府的极大失策,24号当天下午大批群众聚集在各个城镇或者集齐在酒馆。黄昏来临,当街道被公共或私人的灯火照亮的时候,成群的人们在来回走动,爱国歌曲的声音在空气中飘荡,这种喧嚷最具煽动性。

夜幕降临城市,这群人蔓延出暴力行为,结果商店门关了,家门也关了,人们从窗口伸出忧虑的脑袋,这种暴乱如果不能平息是非常危险的。

25日革命爆发,由于革命一开始就有着比较好的群众基础。当时城市失业者和贫民正经受工业革命初期的那种最残酷最没有人道的资本主义剥削,因而在大规模暴动之中,他们乘机冲击工厂和仓库,抢劫食品商店。一些外省地区也有骚乱和暴动。

26日荷兰政府组建了一支2000人的国民自卫队,他们巡逻首都的大街小巷,通过这种以暴制暴的方式来强行恢复社会秩序。对于他们来说,自己的财产、特权和福利,比脱离荷兰人的统治更为要紧。

与此同时,一批受法国七月革命影响的共和党人又从法兰西回到国内,这些人的革命热情甚为高涨,革命情怀甚为强烈,对造反者起着巨大的鼓舞作用。

27日,革命的消息传到了北方,国王也挡不住民意沸腾之势,召开议会,与革命的人民代表进行和谈,并间接承认起义的权利。

最终,会议决定派奥伦治亲王前往布鲁塞尔跟反对者谈判,但是遭到拒绝。因此奥伦治亲王决定先去安特卫普。同时弗里德里希亲王直接向安特卫普进军。此时荷兰人对比利时的事务开始有了一些热情,他们支持国王对比利时叛乱者的行动。奥伦治亲王于29日到达安特卫普,到达城市的第二天他颁布了一个布告对南方各省。

但布告的内容,含糊其辞且令人不满,革命愈演愈烈,国王决定用武力的方式维护王国的统一。结果战败,革命这方取得胜利。最终经过选举投票,选出的二百名国民会议代表在布鲁塞尔集会,于11月18日宣布比利时脱离荷兰独立。几天以后他们又投票决定奥伦治家族永远不得继承比利时的王位。

荷兰的影响扫除之后,接下来就是筹谋立国之事,会议选定了君主制度。可由于没有合适的候选人,加上党派之间的竞争,比利时陷入了一种无政府的状态。这时候其他国家坐不住了,由于比利时独特的位置,每个国家都想让自己人上台,所以纷纷贡献候选人,经多番讨论,最后坐上王位的是利奥波德王子,他生于德国科堡且颇有政治远见。

1831年10月4日利时国民议会推举利奥波德为比利时国王,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于1831年7月17日利奥波德在比利时登陆,四天以后即7月21日他对比利时宪法宣誓,这一天标志着比利时王国正式诞生。

结语:

比利时革命对比利时、荷兰以及当时的欧洲政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回望比利时的历史,这片土地好像从来就没有太平过几年,各个政权轮番上场,争夺着这片土地的所有权,法国大革命对于比利时人民来说,很像是一声巨响在心底炸开。

既然这个国家总要有领导人,那为什么我要让别人领导我,而不能选择自己的领导人。这也是比利时革命能够爆发的根本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830年比利时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