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吉林省会,位于我国东北腹地。我们知道,东北地区相比华北平原和南方地区,冬季十分漫长,春天不仅来得晚,而且十分短促,但这里偏偏叫做长春,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里其实是个美丽的误会,东北地区是中原文化和东北渔猎文化交织的地方,所以地名的命名跟中原地区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哈尔滨 佳木斯 齐齐哈尔等,显然不是汉语地名,而是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音译。
长春,听起来是个很汉化的名字,其实并非如此,所以不能用字面意思去理解。
关于长春得名来源,并没有固定的认知,大体来说有这么几种说法。
第一种,来自古肃慎语
距今约7000年前,东北地区就出现了古老的部落,汉语文献称为肃慎。古籍中把肃慎领地称为“肃慎国”,与中国中原王朝有往来。历史学家认为秦、汉时期直到南北朝时期的挹娄、勿吉、隋朝及唐朝时的靺鞨、渤海国,以及女真等民族都与肃慎很有渊源。《竹书纪年》《尚书》等记载,在舜时代,肃慎曾经向舜朝贡。东周战国至秦汉时的真番可能与他们有关,成为后来女真人与诸申的族源之一。
古肃慎语中有一句祭祀仪式中常用的祈祷用语,发音为“茶啊冲”。长春所在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祭天祈福活动地,后世东北各个民族及其建立的政权,极力和汉文化接轨,于是“茶啊冲”汉译转音为“长春”。
第二种,来自乾隆诗对宽城子古称的歌颂
宽城子,一座比今天长春市宽城区诞生得早得多的古城。据清《大清一统志》记载:宽城子,在厅北五十里,设废年无考”。
这里的厅,是清代嘉庆时期设立的长春厅,后升级为长春府,到了近代随着铁路的发展,取代吉林城,成为新的省会。
东北沦陷前夕成书的《长春县志》记载,“城垣之形颇不规则,南北袤约四里,东西广约七里。盖东西广于南北一倍,故有宽城子之名,此城在设治前即有之,其为何代所建,已渺乎不可睹矣。”
可见,在清代长春城之前已有“宽城子古城”。乾隆皇帝夏季去龙兴之地长白山祭祀,巡游,曾在宽城子下经过,并留下诗句
“长白千载古喜州,春光无限在宽城”
乾隆爱写诗,是有名的,虽然水平并不高,但通俗易懂,还有一些历史价值。这里两句取开头二字,连成一个词,就是长春。不过,这两句诗到底出自何处,并没有明确来源,应该是长春地方的传说。
为什么在冬季漫长的东北,还要春光无限呢?这大概,越是在严寒地区,越需要一种对春天的祈盼吧。
第三种,来自古城长春堡或长春州
《长春县志》记曰,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也就是说,清代新设立的于一个叫长春堡的古城附近,故名长春。
据《吉林地名》一书,长春堡之名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长春堡位于即今南关区永春乡长春堡村,是清代乾隆朝中期因流民进入郭尔罗斯前旗垦荒而定居形成的,在边外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乾隆末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恭格喇布坦因为私允流民入境垦荒,受到查处。
长春设治以前,上自皇帝,下至各部和地方政府,都称今长春境内为“长春堡地方”。例如任命长春厅首任巡检的文书就直称“今授吉林长春堡巡检……”;皇帝的上谕也说:“长春堡界内……。”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春堡是沿用辽金时代长春州的旧名,因为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民国二年版《吉林地志》认为,长春厅是沿袭了辽金时设立的长春州。
长春州,并不在长春地区,而是在今吉林省白城,该州为辽重熙八年(1039年)置。治所称长春(今吉林白城),辖境为今以吉林查干湖为中心的嫩江、松花江以西及洮儿河下游一带,金朝天德二年(1150年)废除。
第四种,长春来自一种叫长春花的植物
长春这个地名是以花命名的。远在辽金时期,长春一带生着一种被称为长春花的蔷薇科野生月季花,它因为花期很长,给关外带来浓浓春意而得名长春花。
这种说法,来自1940年出版的《满洲地名》记载,“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在更早的元人撰《辽史》以及清光绪时期成书的《吉林通志》有更明确的说法:
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
月季是人工培养后取的名,如里说是指野生月季,应该是蔷薇了,但野生蔷薇在东北主要在其产地则主要在明代柳条边内,不在清代长春厅境,所以有学者推测,这种植物应与1800年设治时长春厅名无关。
以上说法,各有道理,无论哪种,都可以看出,长春是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名。它有可能是少数民族语言的转译,也有可能是辽金时期就有的古地名延续。无论哪种,都表达着一种吉祥之意,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是万物复苏时节,长春,就和长安一样,都是一种美好的祈盼。